最好的教學方法是鼓勵——讀《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心得體會
在學生的集體生活中,師生相處時間最長的場所就是班級。教室是什么地方?當一個生命能夠喚起另一個生命,教室就是天堂。暑期,有幸接觸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書,對于未來解決班級問題,帶領學生進步,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1、 正面管教:一種鼓勵模式
發展是人類不變的主旋律,成長已成人們的定律,每個人都在成長,孩子更是這樣。書中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把孩子作為社會人來看待,以簡·尼爾森為首的作者們倡導“兩條軌道”并重的學習風氣,如火車一樣,學校的軌道也是這樣,第一條軌道是學業的學習,第二條軌道是社會和情感能力的培養。兩者比較起來,后者更為重要。我再認同不過書中的這一觀點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師們的知識可能會趕不上大潮,但是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會相伴孩子們終身。
書中有云: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對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鼓勵,如陽光雨露,可以滋潤人的心靈;鼓勵是一種良好的內心撫慰,給人愈挫愈勇、重頭再來的力量;鼓勵是一種深層的喚醒,喚醒內心的覺知。在我們的教育中,不妨把幫助孩子們在學校和人生中成功的三個信念,熟記于心:1.我能行;2.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3.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選擇,對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體中的事情產生積極影響。當我們真正想幫助孩子時,尊重就來了;當我們尊重孩子時,鼓勵就來了。
我們希望學生善于做出好的決定、學會合作、承擔責任、自我把控……時,就鼓勵他們吧,不吝嗇美言,這樣學生就有了熱愛學習的勇氣和激情,并有機會學習人生成功需要的技能。
2、 轉變思維,才能更好地鼓勵
空泛的鼓勵不但不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虛榮心,所以,鼓勵時候,我們更要客觀描述學生好的行為,不忘加上后續期待,引導學生看清未來要繼續挑戰的任務。這些對優等生不難做到,但對潛能生們,就需要更大的教育機智,看清需求,適時鼓勵。
一個行為不良的學生,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學生;當一個孩子對學校喪失了信心,問題行為就會接連而至。懲罰只會帶來反叛、報復和退縮,透徹地分析學生行為背后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需求,才是改變問題的良藥。書中一一列舉了具體事例來說明,當學生們相信自己沒有歸屬時,他們通常會選擇以下四種錯誤目的行為中的一種: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但是在日常教學中,事情往往不是單一出現的,而是交織的,分清條理,根據孩子的情緒、時機等適時鼓勵,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鼓勵代替責備,師愛更容易被學生感知。
3、 融入學生,和善而堅定走鼓勵學生的道路
教育界同仁經常說這樣一句話:“老師教幾年級,就是幾年級的水平。”這里的水平,不是說一個老師的綜合素養,而僅僅是認知水平。這也是很多成年人能把小學數學題目做對,但給孩子講不明白解題過程的原因之所在。反之,如果教師不把認知水平調校到所教學生的水平,那他又何嘗能教好學生呢?
班集體是有溫度的,這與老師的定位有關,老師如果只在一旁,能輻射一部分,但容易受熱不均,但是,如果走到班級的中間,走進學生,那他就能溫暖全班人。世界上有一句溫暖的話語是:我不在你前邊,也不在你后面,我就在你身邊。觀知名高中的畢業典禮,學生激動萬分地稱呼班主任為某哥、某姐,我感覺這是最好的最舒服的愛的表達,彼此成為日常中的一部分。盡情融入、充分了解,鼓勵就能落到實處。
溫和的是語氣,堅定的是態度,在師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溫和已變堅定,堅定也成了一種溫和。聽某姐,信某哥,孩子的改變還會遠嗎?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教書者的最好的姿態,讀有所得、讀有所樂,讀有所見,不亦樂乎?與此好書,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