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教育意識的父母在孩子的英語學習過程中,也許都問過這樣的問題:“我該如何從小規劃孩子的英語學習?”
? ?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帶著這個問題,加上某天在網上機緣巧合買來的一本書《做孩子最好的英語規劃師》來順便寫一下。作者蓋兆泉,北外英語系碩士,外研社編輯,以及是一個男孩的母親。書中很多細節說明她從小在孩子的英語學習的引導上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畢竟沒有實踐經驗哪有那么多話好寫。
? ?長話短說,結合書本和我個人的讀后感覺,我認為可以將“如何規劃孩子的英語學習?”的大問題,可以拆分成以下3個小問題:
1.
究竟什么是英語學習,為什么很多中國孩子都學不好?
2.
該如何進行英語學習?
3.
如何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英語學習里程碑從小進行規劃?
? ?第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是英語學習,為什么很多中國孩子都學不好?
? ?很多人認為“英語學習”就是不停的學,不停地聽和讀,把每天學多少個單詞或句子或語法作為學習目標,當然,還有應試教育的考試目標。
? ?最終發現很多孩子在各種興趣班或課堂上掌握了一大堆單詞句子,在家在外依然沒能用英語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而且大多數孩子都把英語學習擠在上課和周末的幾個小時里面,其實沒有真正習得一門語言。
? ?這里的用詞很重要,這說明了語言的一個屬性:語言不是“學來”的,是“習得”。
? ?參考這本書作者的觀點:
“學得”(learning)就是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一種語言。比如,中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和“情景法”,學習的核心是語言形式(language form),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是典型的“學得”。
“習得”(acquisition)指通過大量接觸使用,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比如,孩子獲得母語的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它是潛意識的,很多時候靠猜靠思考得出語言規律,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學習,這個過程就是“習得”。
? ?我的理解是,一方面,當我們用“學得”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更明確,更容易實現,畢竟只要設定要學的單詞量、學習時間以及考試評估標準,基本能夠“看”的到“好的結果”。但另一方面,英語的最終目標就變成“學完”就算,因此,很多小朋友在課堂上學的很爽,下課或某天考試就意味著這個階段學習結束,畢竟這樣更容易考核,培訓機構要可以有所交付。
? ? ?過去的課堂練習和考試向于直接告訴你前人總結的規則,刻意人為的讓你按部就班的去“學”,它更多是學術型,以教材或語法為中心,更多是確定性的“死”知識,而不是以人為中心的使用,這樣很容易偏離生活實際,而變成學而無用的信息。
? ?相比“學得”,“習得”更傾向于不確定的,無意識的,以輸出為主,以孩子為中心,以使用為最終目的。這個英文也是這個意思吧。
? ?通過用詞上的不同,就能看到方向的偏差。
? ?因此,英語學習,特別是孩子為達到“學術型”的語言水平時,請更關注在“習”而非“學”。像開車游泳畫畫一樣,像我們的母語一樣,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它是用出來的,不是背單詞背出來的。
?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二語習得論”,就這么這么樸素,“習”而非“學”。
? ?從這個認知中,我們能夠發現“為什么很多中國孩子學不好?”
? ?最重要的原因是,方向走偏了,光學不用,缺乏“習得”的思路,一開始就讓一個連聽都沒聽懂的孩子學一套教材,聽說讀寫一起上,一開始就學語法,完全違反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則,就像讓一個為未開過車的人去考筆試,考完駕照卻還不會開車。
? ?當然,這里有很多社會文化觀念的原因,例如很多人認為“認字才是學習語言”(特別我們常常以小時候認識多少個漢子為驕傲),其實語言的第一步是聽得懂和說清楚;應試教育的以考試選拔為中心,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死記硬背是常態.....
? ?再說,“習得”英語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那么需要把某個單詞說的很準,或寫的很好,這里說到了語言的共同性。中文英文它的作用就是人交流的工具,有些語言天生就具備,有時不用說話,一個眼神就能知道對方說話的意思,這類的信息或知識叫做“隱形記憶”(implicit),所以看到很多孩子對一個沒聽過的話,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也能猜出來,通過“手舞足蹈”就能進行無聲的交流。
? ?題外話,這么說來,所謂的“英語思維”,我覺得它是用來了騙那些不會用英語的人的借口而已,每個人就那么一種思維模式去理解世界,何分中文英文,何況無聲的孩子可以跟英文母語的人交流,思維更傾向于是價值觀層面的詞吧。
? ?“習得”的信息量更大,因為它是多感官的輸入(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學得”的信息多數比較抽象(如背一串單詞或繞口令的句子)且單通道為主,記憶難度更大。當孩子“習得”大量可以理解需要“學得”的語法、句型、結構的時候,“學得”才會顯得更有效果。
? ?第二個問題,那如何習得英語?
? ?相信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除了父母都知道的要創造支持型的環境,培養孩子的興趣之外,究竟從哪些方面著手?
? ?這本書提出了幾點,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寫一下。
? ?這本書的作者仍是以自己的孩子習得語言的經歷以及自身對語言學科的研究歸納了幾點總體學習方法。
1.
被動的聽Vs 主動的聽:聽英語的時候要動腦思考或反應,通過復述模仿回顧以及討論,不要像放DVD一樣光放著;
2.
文字 Vs 聲音:語言首先是聲音,文字只是聲音使用足夠多形成規律的符號,“語言能力本質上是“思維聲音的交流”,無論你是在說話,還是在默想,寫文章,腦子里肯定也在“咕嚕咕嚕”的說著內心話,而不是在過單詞拼寫的“電影”,因此學習語言關鍵學這門語言的聲音”
3.
精度VS 泛讀:如果說精讀一套教材或繪本的目的是“學得”,那泛讀很多本書就是“習得”的過程。“有研究表明,一個詞匯,學習者在不同的語言情景中(context)聽到或看到5~16次,就能真正會用這個詞”,“二語習得論”的原則是自主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持續默讀(sustained silence reading),材料要大量、有趣、可結合圖文理解,每頁生詞不超過5個,不用查字典。分級讀物一般作為泛讀材料。
4.
跟讀 Vs 默讀: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孩子學英語有沉默起,習得的初期,要求孩子跟讀不合適。強求“say after me”會將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模仿語言上,而不是結合身體動作表情語氣等對某個詞句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使用。真正的跟讀可以放在學習自然拼讀法之后,大概6歲左右,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直接把聽到的話對應聲音的意思上,你看,語言習得有先后順序,先把理解意思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模仿準確的語音語調。
5.
自然拼讀法 Vs 學傳統音標:前期自學建議“自然拼讀法”(“母語法”),但它主要目的是為了閱讀,例如拿desk舉個例子,當孩子看到d,e,s,k這個單詞,她的第一反應是運用自然拼讀法去發音/d/-/e/-/s/-/k/,哦,desk,再回想聽過的聲音,然后像解碼一樣,通過聲音猜出她的意識。可以,由于它只能解決“70%”左右的規則發音,要擴大詞匯量,要形成更大的閱讀量就需要掌握“標準音標法”。這么說來,許多培訓班其實夸大了自然拼讀的作用,說什么“見詞能讀,聽音能寫”,這是不負責任的,為什么美國教學界就不會以自然拼讀為主導教學呢?
6.
背單詞 VS 大量閱讀:美國一個5歲的孩子上學前有2500-5000的詞匯量(聽力),接近中國高中生水平,美國高中生有1-1.5萬詞匯量,接近中國考美國研究生GRE的水平。第二外語和母語的差距還是挺大的,面對龐大的單詞量,美國人是通過什么積累的?背單詞?答案是,“瘋狂的閱讀”。記得六六媽媽去了美國之后跟我說過六六(現在是5歲的可愛小女孩)上了幼兒園之后,每周都能手到免費的書和推薦的書單,孩子跟家長的共讀的時間很多,分級閱讀的量很大,每周幾本書,想想一下,一年就后同一個單詞在多少句子里面出現過?很多,難怪他們到了小學3年級(8歲)就已經有6000左右的詞匯量,超過大學六級水平,托福也不過是8000左右。
? ?第三個問題,如何對中國孩子的英語學習進行總體規劃?
? ?作者在這里寫了3~12歲孩子做出的10年規劃,我個人也覺得,3歲之前不必刻意學英語,先學好母語再說吧,不過若父母英語比較好,也可以在家把英語當作母語創造真正的雙語環境,但這個要求比較高,這個簡單說一下,我對作者的規劃的理解,不妨思考你又是怎么規劃的?
1.
? ?啟蒙階段:3~5歲,聽和說是重點
? ?前面提過,聽得懂是語言習得的第一步,說清楚是語言的目的,前面3年基本就是“掃盲”階段,這個階段,作為家長,首要的當然是創造語言環境,目標是聽懂簡單指令,能用簡單詞句進行日常表達。
? ?誤區:不提取過多文字閱讀、認字、拼寫,不建議學教材、背單詞、背課文等。
? ?通過日常英語交流,玩游戲;看原版動畫,聽音樂歌曲,唱歌;放分級讀物的錄音,聽外教說話等;有條件的話,建議父母其中一個定期定量每天跟孩子一起用英語讀繪本等也是不錯的方式;當積累到1000詞匯量,大概5歲左右,才是報名“外教口語”班比較合適的時候,畢竟現在外語才是可理解性的。如果平時聽的少,或者太早上語言興趣班,那會挫敗孩子對語言的興趣的,這個時候把它營造一個自然的“沉浸式”環境就再好不過了,聽說一些國際幼兒園都是這么做的,如果沒有每天沉浸的條件,不妨在家創造這樣的條件。
2.掃盲階段:6歲,自然拼讀
前面說過,自然拼讀的目的是為了自主閱讀,給孩子報個自然拼讀班,在6歲之后是不錯的選擇。為了學以致用,平時在看原版故事書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孩子通過拼讀和聲音猜測意識;
這個時候保持家庭的語言環境,可以通過看動畫片,聽和唱英文歌曲,以及上外教口語班等,保證足夠的母語聽力輸入。
這個時候,閱讀是積累詞匯的主要手段。
3.全面發展階段:7-9歲,閱讀+拼寫+語法+寫作
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小學英語教育了,這個時候系統的學習一套教材,逐步學習語法知識,培養閱讀寫作能力,讓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是目標。
這個階段,分級閱讀仍然是重點,同時堅持聽力輸入,放錄音、原版歌曲、動畫等;另外,培訓班的外教口語若能保持就更好,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口頭表達能力會顯示出來,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決定了寫作的水平。
4.提高階段:10~12歲,學科英語和學術英語
“小升初”可能是這個年齡段不可避免要完成的目標考試,這意味著孩子要學習更復雜的語法,理解單詞句子背后的邏輯,培養分析理解和溝通能力。
在家庭要進一步提高孩子的閱讀量,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在書的深度和廣度上,可以讓孩子更深入的接觸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把英語過渡為一種探索知識的工具,例如上網使用英文搜索,自己查字典等習慣都可以在這個階段完成。
這個階段聽的內容可以更復雜入科普節目、演講、經典電影等接近;另外,這個年齡段應該輸出大于輸入,意味著使用和表達是目的,不僅僅停留在學上面,要以“用”為導向,用的越多,使用的越好。
以上三個問題,其實都是“二語習得理論”的實踐延伸,作者相比其它人厲害的地方就是她用在自己的孩子上,并取得了預想中的效果。作者在陳述原理的部分是最重要的,感覺這本書比較淺顯易懂,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顯得不足,對我來說,前面介紹如何學習的1/3的內容才是作者真正要說的。后面的推薦讀物和內容都是參考資料,更像是個地圖,總體來說,有一定的實用性,理論分析的深度可以加強。
時間關系,不知不覺兩個半小時,。暫時說到這里,對兒童英語學習規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一下這本書《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關于“二語習得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不妨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