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間,孩子學古箏已經一個半學期了,她是從四歲在幼兒園古箏班開始學起,現在對古箏興趣盎然,總是時不時地哼唱起所彈的曲目譜子,每天能自覺堅持練琴,彈得《滄海一聲笑》也是越來越嫻熟。期間也帶她體驗過鋼琴等其他樂器,相對于樂器零基礎的小朋友,她很容易就能聽進老師的指導,理解力、專注力與學古箏前相比有極大的提升,這期中蘊含著幼兒園古箏老師的大量心血和多年幼教經驗的精華,原來她是這么一點一滴把小朋友們引入美妙的古箏天地中。
一、根據幼兒的特點,因材施教,寓教于樂。
讓成年人認清古箏的五個音區、21根弦并非易事,更何況是四五歲的小朋友。幼兒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易于理解的語言進行形象化講解,把古箏的五個音區即倍低音、低音、中音、高音、倍高音分別比作爺爺的1(dao)、爸爸的1(dao)、媽媽的1(dao)、寶寶的1(dao)、小鳥的1(dao),讓孩子們一個月內迅速認識了21根弦。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編寫的古箏教材,一般的教材只適合成人,里面的練習曲比較枯燥,不適合兒童。老師不辭辛苦,自己動手,把小朋友們耳熟能詳的童謠、兒歌改編成古箏練習曲,如《搖啊搖》、《世上只有媽媽好》、《滄海一聲笑》、《春雨》、《一粒米》,用孩子們熟悉的韻律,激發她們學習古箏的熱情和興趣。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不同的鍛煉機會。有些內向、不擅長表達的小朋友,老師就經常和她們談心交流、鼓勵她們勇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她還注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培養她們實事求是、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所以孩子們打心底里愛上老師、愛上古箏班。每當上課時,悠揚的古箏曲加上孩子們歡快的笑聲連綿不斷,一堂課快要結束時,小朋友們不免感慨,“時間好短呀,這么快就下課了,還想再彈一會呢”。中班的小朋友就能做到回家后自覺練琴,每天練琴已經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
二、犧牲休息時間,注重家園互動,用好激勵手段。
對孩子們的鼓勵,老師提倡要有度、不濫用。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她在課堂上準備了小貼畫、小零食,隔天對孩子們進行獎勵,吸引孩子們認真聽課、用心練習來贏得貼畫和零食。她激勵孩子們好好練琴,“終于有一天你們會登上大舞臺,當眾演奏的”。孩子們對此充滿期待,并化期待為行動,不再怕吃苦。
誰家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進度了,老師比誰都著急,馬上聯系家長,說說孩子的具體情況,讓家長督促孩子在家堅持每天練習。大部分家長對古箏一竅不通,老師每天總是提前出門,早早趕到古箏教室,對家長進行一對一指導,手把手的教,讓家長先學會一首曲子的彈法,回家便于指導孩子。古箏班上小朋友的家長在老師的指導下,多半學會了彈簡單的曲子。
她還緊跟時代潮流,建起了學生家長微信群,隨時解答孩子們在學箏過程中的疑問、困惑。總是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不厭其煩地對孩子們通過網絡進行教學指導。每學期開學伊始,組織召開家長會,同時也是古箏樂曲欣賞會,讓家長們了解這學期的目標任務,請家長一定要做好配合工作。家園共建、交流暢通,讓孩子們的學箏之路更加平坦,讓美妙的箏聲陪伴孩子們的共同成長。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碩士,四歲寶媽,更多原創內容愿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