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共情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共情的目標里跳出來,然后孕育出最適宜發展既定對象的環境,并讓其在從中自由的去探索,伸展自己的觸角去任意的摸索探險,這可能就是教書育人中最大的善意和智慧了,所謂的高眼慈心功高德劭莫過于此。
? 作為長者和師者,育人不應該只是知識和經驗的疊加。渾噩的蒙騙早晚會被揭穿,成堆的灌輸只能令人失去興味,機械的重復讓人喪失活力和激情,固步自封而不懷疑,閉門造車而不自省,除了自我感動不之外只能是坐井觀天一孔之見。
? 去教育和塑造一個人并不一定要給他和她單純的去灌輸知識,因為育人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精神的塑造和成長的方向,人不是器物,不該只是不停的往里面裝東西,因為人工智能的崛起已經讓知識的堆疊看起來意義不大,乏善可陳。
? 我們應該從拯救他人的意志中跳出來,從一個都不能少的自我感動中掙脫出來,對那些勤奮并愿意吃學習之苦的學子給予最大的尊重和包容,給他們最大的思考空間,質疑空間,犯錯空間,不用權利去壓迫,不用制度去捆束,教會他們如何運用知識和拓展知識的可能性,讓他們始終保持好奇,充滿活力和想象,保持學習的堅定和創造的無限可能性,從而迎來自我生命的革新。
? 誰說在泥濘中掙扎就不能擁有仰視星空的資格呢,擁抱每一個孩子未來成長中的無數可能性,這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