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名傳千古的大宗師
一、命運開了玩笑
看到她的時候,他明白了,原來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
那個女子身著華貴服飾,卻是一副清麗的容貌,雙目炯炯,溫婉含情,分明是相中了自己。這時他想把眼光移開,卻發現很難,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女色”迷惑了,難道說這么多年的經書白念了么?
那一年,他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出家去修行。他還記得父親那失望的眼神,原本他可以得到旁人做夢都想得到的權力與財富,父親是這樣說的,他也知道這是事實,他的家族世襲著天竺國一國之相的權位,他姓鳩摩。
鳩摩羅炎自幼聰穎,顯赫的家室讓他有機會見識到許多東西,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成年后的他為人倜儻不群,一派富家公子哥的氣象。可是后來這個公子哥卻沒有繼續做下去,鳩摩羅炎仿效了當年的釋迦牟尼,出家拋棄了屬于自己的一切。不同的是,鳩摩羅炎出家時并沒有娶親,作為一個倜儻公子,能放棄欲望是不易的,這說明他當時是完全相信了自己選擇的道路,或者說,他認同了命運對自己的選擇。
為了繼續修行,鳩摩羅炎離開了自己的國家,開始四處游歷,在游歷途中,他以神戰的佛法和高尚的修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敬仰。后來,他東越蔥嶺來到了一個叫龜茲國的地方。
龜茲國王白純對鳩摩羅炎十分敬重,請這位西來的和尚作了國師。說來那個時候在西域乃至中國北方的國家里迎請高僧做國師已成了風尚,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認為那些西邊來的大和尚都是神異之人,能夠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而得到高僧的輔助便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石勒請去的那個神僧佛圖澄便是最好的榜樣。
就在鳩摩羅炎準備安心守戒律、致力弘佛法的時候,龜茲國王請他見了那個改變他命運的人,為了這個人,他破了戒娶了親。
龜茲國王有個女兒,叫耆婆,這個女子聰敏才高,悟性極好,而且長得也是花容月貌。過了及笄之年,各國顯貴競相來提親,但她卻都不肯答應,直到快二十歲了還沒找到一個中她意的男子,這在那個年代也算是少見的。
而當俊朗魁梧而滿腹經綸的鳩摩羅炎出現的時候,這個女子心里想著,這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
這個大膽的女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王。
“父王,我要嫁給他。”
“可是他是個出家人啊。”
“出家人又怎么樣?您先讓我見他一面說說話吧。”
鳩摩羅炎見到了這位公主,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的心再也離不開了。這個時候的鳩摩羅炎,估計也會感嘆“世上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啊。
龜茲王很高興,賜婚。
于是鳩摩羅炎與耆婆公主成了親。
命運開了玩笑,這個玩笑開的挺大,讓一個人從堅毅的放棄到孤獨的執著,又在執著的路上轉了一個讓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彎兒。然而作為后人的我們在今天看來,若不是這個玩笑,可哪里會有一位名傳千古的大宗師啊!
傳說耆婆公主身上長著一顆顯眼的紅痣,按命相的說法是必生貴子。果然,她的兒子繼承了她和她丈夫的“優良基因”,是個天生神童,這個神童名叫鳩摩羅什。
神童鳩摩羅什七歲的時候,母親耆婆帶著他,不顧鳩摩羅炎與龜茲國王的勸阻,出了家。命運的玩笑來了,誰也擋不住。
二、天生神童
鳩摩羅什,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出生在龜茲國。鳩摩羅什可以說是個佛學神童,用佛家的話說就是很有慧根,他七歲出家,九歲便隨母親游歷他國,十二歲就已經是聲名顯赫了,到了二十歲,回到龜茲國開壇講經,語驚四座。
說鳩摩羅什是個“神童”其實并不夸張。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神童,諸如五歲“稱象”曹沖、女詩人蔡文姬、唐初四才子“王楊盧駱”第一人王勃、唐玄宗時的著名經濟改革家劉晏等等,當然神童里最為出名的算是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了。“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王安石《傷仲永》)這個方仲永,首先是生于農民家庭,沒讀過書,其次是打生下來就沒見過寫字的東西,可忽然有一天就向父母要紙筆。別說他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父親,擱誰都會“異焉”。這還不算,只見這個五歲的小童大筆一揮就寫下了四句詩,還是能上得了大場面的好詩!這樣的人還能說“不神”么?當年的“王子”十分感慨,不免在文中語重心長的議論了一番。而就是這么一議論,使得這個農家神童的名字流傳了下來,甚至成了“神童界”的代表。
鳩摩羅什雖然不是突然有一天心智大開而寫出詩來,但也能夠“無師自通”,而且從小記憶力驚人,是一般人所趕不上的。
鳩摩羅什早年“驚人事件”略覽:
1.過目成誦
七歲出家時,羅什從師盤陀達多(又叫盤陀蒲達多)。師傅每天讓他讀誦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偈頌有三十六個字,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這么多,可是他居然真的用短短一天時間給背完了!《法華經》那是六萬余言,一部《法華經》對他來說也就兩天時間便記住了。他更是過目不忘、悟性超人,不用老師給他過多解釋,就能通曉妙義,令人不能不咋舌。
2.頂佛缽事件
羅什與母親行至沙勒國時,一天,十二歲的小羅什在寺廟里看見一個大佛缽,這個童性未泯的小和尚便把這東西當成了玩具,拿起來頂在頭上玩耍。本來一個佛缽對小孩來說是挺重的,而自己竟能輕而易舉地把它頂在頭上,羅什心里就想:“這個佛缽的形體那么大,我怎么會覺著這么輕呢?”沒想到剛有這種念頭,馬上感到佛缽沉重無比,力氣不夠,不覺失手,佛缽咣地掉了下來。母親聽到聲音,忙出來問他出了什么事,羅什答道:“孩兒的心有分別執著,所以佛缽有輕重的差別。”
順便說一下,關于小羅什悟出的這個道理究竟應怎么理解,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種說法稱這是一種“唯心論”,心里不覺的時候便“沒有”,動了心才變成了“有”,或者說,一切唯心造。另一種說法則比較通俗,說小羅什能輕松地把大而重佛缽頂到頭上,卻不能堅持很長時間,也就是說事情剛著手容易,可要“執著”的干下去就不會那么簡單了。
《高僧傳》里說因為這件事情,羅什更加專注于佛法研究,不久便開始學習“大乘”。那么說羅什悟出的是近于大乘的“心即佛”自有其道理,說是“堅持”精神也說得過去。但聯系到佛教思想中的有特定意義的“執著分別”的概念,第二種說法似乎對這個“執著”曲解了。
3.為師說法事件
從西邊的天竺等國家游歷回來后,鳩摩羅什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名氣,二十歲出頭便開始開壇講法。以前教授他小乘佛法的師傅盤頭達多也不遠千里前來聽講,羅什便與盤頭達多講大乘佛法,講得師傅茅塞頓開,此事也傳為“大小乘互為師”的佳話。
盤頭達多聽說鳩摩羅什學大乘,便問大乘佛法的妙處。佛教理論的大小乘之分是后來人分的,本身沒有什么優劣可講,只是大乘里講“空”,“我空”、“法空”,其中的妙義似乎比較深遠。
盤頭達多以前也聽說過大乘那個“空”,只是不能理解,也不贊同,他給羅什講了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個狂妄的富商,命令織匠造出最細的棉絲,那位織匠施展本事,織出他所織過的最細的絲,拿到富商面前時,那富商不滿意,說“太粗!”織匠沒辦法,回去下了大工夫,特意織出像微塵般的細絲,可是那個蠻橫的富商依然嫌粗,織匠直想發火,便指著空中說:“最細的棉絲在這里!”富商瞅了半天問:“為什么我看不見呢?”織匠說:“這棉絲,非常細致,連我這么優秀的織匠也看不見,何況是別人呢?”富商聽后很高興,很滿意,便付錢給織匠。
本來這個故事是盤頭達多用來諷刺大乘的說法的,后來卻成了大乘佛法中常講的公案。“空”這個意象,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可是“沒有”就是“全都有”,這與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在一定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鳩摩羅什為師傅講了一個多月的“真空妙有”的道理,總算說服了這個大和尚。盤頭達多鄭重向鳩摩羅什頂禮,說:“和尚是我的大乘師父,我是和尚的小乘師父啊。”
動蕩的年代里,鳩摩羅什有著怎樣的多舛命運,一代大宗師又是怎么樣智啟后人的?請看下一篇《如此迎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