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起
個人檔案
姓名:白起
性別:男
學歷:博士后,兵家典型代表人物(以韜略聞名)
身世:秦國公爵,祖上為秦武公長子公子白(沒有繼承皇位),勉強算皇室吧
職業:軍事家
生卒:不知何時他悄然而至,現已無從考證(?——公元前257年)
主要經歷:
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78年:從左庶長到秦主將
公元前278年—公元前257年:武安君
秦昭襄王時,秦國經過祖輩十幾代的打拼奮斗,將國力發展的空前強大,這時上天又給了秦國一位重量級人物,那便是被稱為“戰神”、“殺神”、“人屠”、“兵魔”的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這里是歷史上不得不說的名將,可以說他一手撐起了秦王朝統一中國的半邊天,而且因為白起同志太過優秀,從業30余年,攻城拔寨70余座,無一敗績,所以只能詳寫相對重大的經歷,略述小成就,各位看官請見諒。
公元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成名之路。攻取新城不到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把守在崤函來阻止秦國東進,于是丞相魏冉給領導秦昭襄王推薦以白起為主將,出兵攻韓魏二國聯軍。
得到同意后,白起欣然領命,在他細致地觀察下,抓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相互推諉,各自保存實力不愿先出戰的弱點,采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策略,以少量疑兵牽制韓軍主力,自己帶精銳主力繞至后方,向毫無準備的魏軍發起攻擊,聯軍反應不及,手忙腳亂,紛紛各自為戰,迅速就被擊潰。白起同志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全殲韓魏聯軍24萬,俘其主將,順勢破城5座,韓魏被迫割地求和,白起一戰成名!
此后一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當時秦國國內最高官職,執掌軍政大權),起兵伐魏。魏因伊闕之戰元氣大傷,被秦一舉奪取大小城池61座,自此,秦國打通了東出崤函的光明大道。
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五年之后,起兵攻趙,奪取光狼城,白起,即將走上人生巔峰。
到了公元前281年,楚國上演了一場為白起同志增光添彩的戲劇。起因在四年前,秦國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意圖想削弱楚國(與楚爭一旦之命),楚王一看不妙,于是搞了手聯姻活動,娶了秦女為妻。你看,我倆都結為親家了,你怎么會好意思打我是吧?
過了四年,楚國出了一個善用弱弓射雁的人(用微弓細繩射中北歸大雁),楚王覺得挺好玩,就召來詢問這一問不要緊,此人恰好是一個縱橫家(估計是個半吊子,但口才還行),見到楚王就開始義憤填膺的用楚國過去的輝煌激勵楚王,你不能屈居秦國之下,你要報仇,你要奪回屬于自己的土地,你要統一天下云云。楚王一聽立刻熱血上涌,頭腦發熱(這位放到現在,絕對是一個能把對方忽悠的團團轉的優秀外交官),立刻給其他諸侯國發消息,進行了一番鼓動,合縱伐秦。
秦國一聽,喲嗬,你不仁,可別怪咱親家不義!于是白起同志光榮接受了懲罰楚國的任務,結果也令上級領導很欣慰(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求和)。一年后白起再次出馬伐楚,打響了著名的鄢郢之戰。
他先以漢北上庸為跳板,發兵奪取鄢、鄧等五城。在此過程中白起同志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態度,命令部隊在過河之后拆除橋梁,燒毀船只,自斷歸路,以此顯示決一死戰的信心。秦軍勢如破竹,但在進攻鄢城時遭到了入楚以來最頑強的抵抗。秦軍又是孤軍深入,不宜久戰。
于是白起又出一計,他利用夷水從楚后長山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筑堤蓄水,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后開渠灌城,一時間水勢濤天,城東南角經河水浸泡潰破,城中百姓淹死數十萬,城破。而后分兵三路,只取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陳(今河南淮陽),楚王被迫遷都于此以自保。楚國經此打擊后一蹶不振,已無法同秦抗衡,直至被秦國滅亡。我們的主角白起同志就在當年受封了,他一生及后世千百代的響亮稱號——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名震天下!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用來形容白起最恰當不過了。
公元前273年,魏軍與趙軍聯合進攻,韓國一直打到了韓國重城華陽,韓國相對于兩國本就是小國,還被聯合欺負,為了生存,韓國不得不向強秦求助。于是白起再度掛帥,率軍直奔華陽,開啟華陽之戰。
由于魏趙估計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華陽,疏于防范,整日與韓軍膠著不下,白起何許人也?他早就料想到情況如此,于是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進行每日百里的急行軍,僅八天就到達華陽城下,并立即向魏軍發動攻擊,一舉殲滅魏軍13萬人,接著與趙軍激戰,大勝,溺斃俘虜2萬。魏國無力作戰,被迫獻出大量土地求和,此戰共計斬首15萬,一時間,殺神之名傳于當世。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韓國陘城,連下五城,斬首五萬。乘勢攻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了太行道,進而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陽)。于是上黨通往韓國國都道路被斷,上黨郡城了韓國的一個棄子,但上黨郡守馮亭不愿降秦,轉而將上黨17城獻給了趙國,此舉激起了秦國的怒火,自此史上著名的大戰長平之戰拉開序幕。
首先,左庶長王龁領軍攻占上黨,當時趙國命老將廉頗駐守長平,說到廉頗,此人也是一位沙場名將,戰功顯赫,用兵也不差,眾所周知的負荊請罪便是出自于他和名相藺相如,此事也被傳為了文武和睦的一代佳話。
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龁向趙軍發動進攻,廉頗率軍應戰失利,陣地被攻破,重要據點,樟城、光狼城被占,于是趙軍筑起圍墻,龜縮在營壘中,不敢應戰。秦軍發起強攻,占領西邊營壘,斬趙軍兩都尉。趙軍連敗,廉頗率軍退至丹河東岸,修筑壁壘,以挫秦軍銳氣,自此故不出戰。
若趙軍一直這樣堅守,秦軍戰線過長又不易補給,或許不會發生長平之戰的慘敗,但趙王年輕氣盛,對廉頗堅守不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秦國丞相范雎抓住機會行反間計。并散布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就是著名的只會紙上談兵的半吊子趙括。
趙王一聽信以為真,產生了換將的念頭,就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這小子嘴上也沒個把門的,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牛逼吹上天了:要是秦軍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龁,也就是廉頗的對手,要是讓我上,打敗他不在話下。這些話正中趙王下懷,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把這沒有經驗的白面書生派去做了主將。
我們都知道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但是如果換得好,那么忌諱也能變成寶。秦國得知趙國用趙括替了廉頗,便暗地里調任白起同志為主帥,并令軍中嚴守秘密。趙括一上任就徹底打亂廉頗的防守方針,率全部主力,主動出擊。
白起令秦軍佯裝敗退,一直退到了秦軍營壘之前,又令部隊截斷趙軍后路,分割趙軍主力,切斷趙軍糧道。這一手漂亮的連環計徹底將趙軍送到了閻王殿,等趙括發現中計被圍,孤立無援時,已悔之晚矣。被迫停止攻擊,建造壁壘,擇機突圍。秦昭襄王得知趙軍主力被圍,連忙親自到河內郡征召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到長平戰場,攔截援軍和糧運,傾舉國之力與趙作戰。事實證明,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過了兩個月,趙軍主力已斷糧46天,大量士兵或餓死或突圍不成而亡,他們開始互相殘殺為食。趙括見局面已經控制不了,就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亂箭射死。
失去了主將的趙軍無心作戰,向白起投降,白起恐生事端,使詐將趙國40萬降卒全部活埋,只留240名年級尚輕的士兵放回趙國。此戰過中原震動,人屠白起兇名遠揚,據說小孩聽見白起的名字都嚇得不敢出聲。長平之戰趙國雖全軍覆沒,但秦亦傷20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古人論及長平之戰,唯有四字:流血漂櫓。
戰后白起欲親率大軍踏平趙國,可是秦國丞相范雎被趙使者游說成功,使得秦王接受趙國議和罷兵,錯失良機,白得知此事大怒,于是將相失和。
議和當年九月,秦又發兵攻邯鄲,因白起病體未愈,派王陵進攻,損失慘重。欲以白起為將,白起說剛打完長平之戰,國內空虛,不宜出兵。秦王不聽,又換王龁,依舊進攻不下,反被楚魏聯軍大敗。
秦昭襄王聽后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由于病體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啟程,三月后,秦軍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昭王更遷怒于白起,令其不可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
行至杜郵(今陜西咸陽),秦王與范雎商議,認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肯定是“泱泱不服有余言”,便派使者賜劍,令其自刎,白起自刎前說:“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過了許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刎,一代名將落個如此下場,令人扼腕嘆息。
歷史上對長平之戰爭議很大,個人認為白起這么做,在戰略上來說確實是保險的。當時秦軍兵力所剩不足先前一半,糧食也快吃盡了。那40萬降卒也是人,也要吃飯,如果他們得知糧草不足,發動叛亂的可能是極其大的。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站在一個將領的角度來說,他是對的。
通過這篇文章,我想給各位展現的不僅僅是白起同志一生中威風凜凜、逢戰必勝的戰神英姿,更想展現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他生活在孤獨之中,臨死前的“我固當死”更令人心痛。同志是好同志,他雖然殺了不少人,但畢竟是戰爭,各種復雜因素混在一起,可以說是不得不殺。中國自古講究蓋棺定論,經過歷史考驗得出的評價才最為恰當,所以說他是七分功,三分過也合乎情理。
最后以李白的一首詩來結尾:
西羌延國討,白起佐軍威。劍決浮云氣,弓彎明月輝。
馬行邊草綠,旌卷曙霜飛。抗手凜相顧,寒風生鐵衣。
感謝大家的閱讀與支持
公眾號:名將那些事兒
關注我 可以告訴我你喜歡的中華名將 可能下一個主角就是ta哦
還有更多有趣視頻和故事等你發現
文|名將那些事兒
圖|名將那些事兒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聞聞香不香,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