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川錄【9】
【原文】
九川問曰:“伊川說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①處,門人已說是泄天機。先天‘致知’之說,莫亦泄天機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為后人掩匿②,我發明耳,何故說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覺來什不打緊一般,然與不用實功人說,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與實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又曰:“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淪埋。”
[注釋]
①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語出《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體,指本原、本體;用,指顯現、作用。隱微的理與顯著的象,二者統一,沒有間隙。無形的理,當以物象來顯示其意義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無形之理。所謂一源,即源于一理,理為根本。
②掩匿:遮掩;隱瞞。
[譯文]
九川問:“當程頤先生說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時,弟子說他泄露了天機。先生的致良知的學說,是不是也泄露了過多的天機?”
先生說:“圣人早就把致良知的學說告訴了世人,只是后人把它隱匿了,我不過使它重新顯露而已,怎能說這是泄露天機呢?良知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雖覺察到也覺得無關緊要。
因此,我同不切實用功的人說致知,他們只會不屑一顧,對彼此都沒有什么益處。同切實用功但把握不住要領的人談致知,他們一做功夫,就會感到非常得力。”
先生又說:“知道了才發現本來沒有所謂的知,覺察到了才發現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覺。如果不知道這一點,那么良知就會被淪落埋沒。”
[解讀]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圣人早就昭示世人的,而且是人與生俱來的,他只是發掘人固有的良知讓它放出光明而已,因此不存在泄露天機之說。
《增廣賢文》中有句名言:莫將容易得,便做等閑看。用來規勸世人不要對“致知”的能力等閑視之甚是恰當。大多數的人有個通病,都有一種“遠來和尚會念經”的偏見,對自家所有的東西往往輕看了,這也是所謂的“燈下黑”,所以陽明先生特意叮囑世人要珍惜并善用自帶的“格物”能力。
至于用“致知”之學去指點他人,也會有迥然有異的兩種結果,沒有切實用功的人,去和他說“致知”,也不過是對牛彈琴,無論是對琴師還是牛而言,出現這一場景都是在浪費彼此的感情,故此王陽明說“彼此無益”。這和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宗旨也是相通的。你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將世間最精妙道理當做灰塵一樣抹去的世人是多如洹河之沙的。而對那些一直在孜孜以求、切實用功的人而言,能加以“致知”之學的指點,卻頗像愛迪生那句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中那1%的靈感一樣,一點即靈。
最后“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這二句,是王陽明又往形而上的方面去談了。如果你困知勉行,學知利行之后,進入了生知安行的境界,也就無所謂知,無所謂覺。但如果不知不覺,就難免淪陷、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