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上個月她終于開始投資股票了,到現在小賺了5千多塊,她很興奮,從來沒想過賺錢這么容易,同時也很疑惑,為什么她一個新手都賺錢了?究竟賺的誰的錢呢?誰又虧了呢?
由于不理解市場運作機制,很多投資新手都有這樣的困惑。其實,股市就是零和博弈,彼之所得必為我之所失,得失相加只能得零。也就是說,你賺了錢,必然有一個人虧了錢。
假設股市里僅有一只股票,股票的背后是一家業績穩步增長的企業,陸陸續續買入這只股票的人都選擇不賣,等待企業創造利潤進而分紅,那么股價就會呈一條直線上漲。這是股價上漲最深層的因素、最理想的狀態。
然而,股市永遠不會以這種理想形態出現。信息的不對稱、專業技能的高低、甚至人的情緒等等,都會影響股價波動。當股價超過了其內在價值,就會有泡沫;當股價低于其內在價值,就會有機會,但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它的內在價值。
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街上有一家蘋果攤,5毛錢一個,沒什么人買,生意甚是不好。有個投機客說幫老板銷售蘋果,不要一分錢報酬,老板很快就答應了。投機客先是買入大量蘋果,再不斷地給蘋果漲價,從5毛到1塊再到5塊,還讓自己的親朋好友每天都來搶購蘋果。
大家都奇怪為什么蘋果漲價這么快?投機客說這是高精尖概念蘋果,以后還得漲,大家顯然不信。投機客繼續漲價,直到5毛錢的蘋果漲到20元,而且蘋果攤上的蘋果越來越少(其實全進了投機客及其家人手里)。
蘋果的賺錢效應讓大家都坐不住了,管它啥概念的蘋果,反正用不了多少錢,先買一個再說吧,說不定還得漲呢。果不其然,一周后,蘋果漲到了100塊一個,由于蘋果攤上的蘋果賣完了,大家開始在投機客手里搶購蘋果。
終于,投機客囤的蘋果在150塊的時候也賣完了。這時,大家開始相互交易蘋果,一個蘋果被炒到200塊錢一個,有個土豪就此價格收購了1000個蘋果!閑來無事,土豪想嘗嘗這高價果,一口下去,蘋果心都快爛了。于是他大鬧蘋果攤,說這根本就是個普通爛蘋果,弄啥高精尖?
土豪隨即甩賣蘋果,從200元降到50元居然都沒人買!街上一片嘩然,大家開始爭相拋售蘋果,恐慌之下蘋果價格居然跌到了1分錢一個!這時有個制蘋果干的人聞訊趕來,10塊錢收購了土豪的1000個蘋果,去掉500個壞的,算下來平均2分錢一個蘋果,平常他收購蘋果的成本都要2毛錢一個嘞!
故事講完了。
故事里,究竟誰賺了,誰又虧了
顯然,老板5毛以上賣完了所有蘋果,他是賺錢的。投機客將蘋果炒到150元賣完了,他賺大了。土豪在200元買了1000個蘋果,10塊錢賣光所有,他虧大發了。而制蘋果干的,他是最后發現“爛蘋果”價值的人,以成本價的十分之一收購了蘋果,因此他也是賺錢的。
難道整個故事里只有土豪一個人虧了嗎?當然不是。在蘋果價格上漲的過程中,手里蘋果越多的人、浮盈越多,但是只有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從而賺到差價的這部分人才是真正賺了錢(俗稱“落袋為安”)。
那么所有人都在賺錢,誰虧了呢?丸藝想說,其實那時候大部分虧損的人都還沒出現,等到蘋果價格開始下跌時,虧損的人才慢慢浮現,這時手里蘋果越多的人、浮虧越大(俗稱“套牢”),當他們低價賣出后(俗稱“割肉”),虧損的人才一個個確定下來。
不過就是博傻游戲
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可能會覺得,這些人不會都是傻子吧?丸藝想說,其實這種游戲,每天都在資本市場上演。如果把這個故事里蘋果理解成股票;老板理解成大股東;投機客理解成莊家、主力;土豪理解成高位接棒的最后一名傻子;制蘋果干的理解成價值發現的抄底客。這時該明白了,光怪陸離的股票世界,其實就這么一個簡單的博傻游戲而已。
所以啊,在2015年牛市里賺錢的人(注:大多是主力),一部分賺的是2013年之前“慢熊”里虧損的人的錢(注:大多是套牢戶),還有一部分則是透支的2015年“股災”中的錢(注:大多是博傻的散戶)。
股災中所謂“蒸發”的錢,并不是真的蒸發了,它一部分已經進了上半場牛市獲利人群的錢包,另一部分則等著進下一場牛市獲利者的錢包。
有人會說了,那我不割肉不就行了?只要不割肉就不是真正的虧損!有這種心理誤區的朋友不在少數,這類人在股價下跌后,往往選擇視而不見,不承認虧損,心想總會漲上去的。如果的確是一只好股,內在價值高于現在的價值,那么持有就是勝利;但如果這只股票是在38元時買的中國石化呢?至今已過去十年,解套之日依然遙遙無期,而這十年的資金時間成本又如何計算呢?
?
換言之,一只寵物失蹤多年,因為心痛,所以用“失蹤”來表述,但這就能代表它還活著嗎?
唉,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