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這個名字,我們都不陌生。2010年她憑借神曲《忐忑》迅速走紅。這個曲子之所以在眾多的網絡歌曲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因為龔琳娜因太過投入而翻出來的斗雞眼,一方面是因為它怪異的唱法。因為它沒有歌詞,卻融合了很多音樂形式,大雜燴一般,給人亂哼哼的感覺,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它。
另外,這首歌對演唱技術要求很高,很多專業人士都無法超越,能唱完忐忑也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證明,所以各種改編的版本層出不窮,至今熱度不減。再然后,她背后的作曲家老鑼也漸漸浮出水面。但是,除了忐忑,關于龔琳娜,我們還知道些什么呢?在她成名之前,有著怎樣的成長軌跡和故事?
天資聰穎,音樂天賦極佳
龔琳娜從小就有極強的樂感,而且特別有表演欲,喜歡在人多的場合表演,而且人越多越是興奮。
她5歲登臺表演,7歲考進少年宮后就一直在國內巡演,12歲的時候去法國參加瑪塔國際和平兒童節,她們表演的民歌節目,以其鮮明的特色很受當地關注歡迎。
16歲的時候,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師從鄒文琴,開始正式學習民族唱法,一學就是七年。大學畢業后,她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進中央民族樂團。
2002年的時候,她第三次參加CCTV的青歌賽,以一首《斑竹淚》脫穎而出,榮獲民族唱法銀獎和觀眾最喜愛的歌手獎,在圈內開始有了名氣,很多演出邀請紛至沓來。
頭頂光環,卻并不快樂
那時候的她,光鮮亮麗,工作穩定收入不菲,發展前途大好,但是她卻不覺得快樂,反而很是迷茫。
她的演出是很多,但是每次演出她都只能唱一首歌,這對愛唱歌的她來說很不過癮。最讓她無法忍受的是,這些演出都是假唱,她只要化好漂亮的妝,穿上美麗的衣服站在舞臺上對口型就行,聲音都不用出。她覺得自己是個虛偽的演員,就是個被人擺布的傻瓜,這種演出沒有辦法滿足她對唱歌的熱情。
有一次她去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春節晚會,需要和幾個女歌手提前錄歌。在錄音棚里,她表現的非常認真,卻被錄音師的一句話徹底打擊了。錄音師說反正都是假的,認真個啥。她回到家里,哭個不停,很傷自尊但還得承認錄音師說的是實話。后來,她拒絕了那次演出。
正式演出的時候,另一個女歌手上場,跟著她的聲音對口型,毫無破綻。那時候,她強烈地意識到,這種外表光鮮內里空洞的演出不適合她,再這么演下去她會得抑郁癥,她一定要走和這個不一樣的路。
從參加完青歌賽之后的兩年里,她一直都處于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不喜歡的事情,一直云里霧里,迷茫著,尋找著,但是卻沒有方向。直到她遇到老鑼,這種狀態才結束。
與老鑼的相遇
和老鑼的相遇是在2002年的一個音樂會上。當時,樂隊表演完畢,老鑼作為壓軸上場,他在臺上彈著琴,唱著低音,用了很特殊的發聲方法,這引起了她的注意。演出結束后她和朋友去找老鑼,簡單聊了幾句,就互留了聯系方式,約好一起玩音樂。
在一次聚會后,她去了老鑼的攝影棚,兩人進行了一次即興表演。她唱歌,老鑼彈琴,面對著剛認識的老鑼,她放下了心里的戒備,投入的唱了起來。她將自己很長時間的壓抑都釋放了出來,而老鑼則很配合的變換節奏,兩人非常合拍,合作很愉快。
這次即興,老鑼對她的評價很高,他發現了她聲音的獨特之處,并且毫不吝嗇的給與了夸獎,甚至在她看來有些高抬,因為他說像她這樣的歌手在全世界都不多。而龔琳娜通過這次即興,釋放了長久以來的痛苦和迷茫,心里突然很安靜了,她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要進入新的階段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自此他們開始了音樂上的探索與合作。
尋找新聲音,組建樂隊
2002年7月份,在老鑼的邀請下,龔琳娜去德國參加了一場音樂節。這次音樂節,是她生命里的一束光,讓她對音樂有了新的認識。
以往的演出經歷,讓龔琳娜覺得,唱歌就要形象良好,穿的美美的,還要隱藏起自己的緊張,自己完全像是演員。但是音樂節上看到的景象讓她突然醒悟到,音樂的靈魂是表達,不是表演,音樂是開放的,不止一種形式,個性和自由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她要尋找到和以往的自己不一樣的聲音。
他們分別邀請了幾位朋友組成了五行樂隊,這個樂隊中西結合,在樂器的使用上和人員構成上都是中西合璧。樂隊成立后他們緊鑼密鼓的制作唱片,以方便聯系演出和推廣。那時候,人手不夠,老鑼主管作曲和后勤,龔琳娜則親自操刀,錄音填詞監聽,也第一次把自己學到的聲音技巧重新整合,做到了以前自己想都沒想過的事情,而且收獲滿滿。
2002年的12月份,在老鑼的爭取下,他們獲得了在德國的三場演出機會。演出過程中,龔琳娜體驗了現場樂隊的魅力,演出也獲得了好的反響。
后來的兩次演出,更加刷新了她的認知。她意識到,作為樂隊,他們每個人雖然分工不一樣,但都是平等的,他們是合作的關系,是一個整體,沒有綠葉與紅花的關系,這是和她以往的演出最不一樣的地方。
為了尋找自己的聲音,她多次去貴州和浙江采風。和很多少數民族的村民學習唱歌,學當地的戲曲,學他們的唱法。這些學習讓她的審美被打破,不再拘泥于學院里學到的唱法,而是博采眾長把很多民歌和戲曲的特色巧妙的融合。
雖然五行樂隊很努力的做自己的音樂,也有幸被邀請參加音樂領域知名度很高的世界音樂博覽會,但是反響卻很一般,他們沒有收到任何邀請,影響力仍然很小,他們的發展停頓了下來,最后不得不解散。
小小音樂會為她積攢能量
2004年的時候,龔琳娜和老鑼決定結婚,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音樂會后他們搬到了德國。在老鑼的經紀人幫助下,他們獲得了很多在小型音樂會上演唱的機會。
在德國的很多小城鎮,政府為當地人設了專門的場地,定期舉辦音樂會,這種音樂會很普遍,但是因為人少,少的時候就20幾個人,多的時候也不會超過100人,收入大部分要靠買票,所以收入也不高。
在音樂會上,她唱歌,老鑼伴奏。但是因為離觀眾很近,演唱者的一舉一動甚至微小的表情都逃不過觀眾的眼睛。沒有在此環境下演唱過的龔琳娜,剛開始的時候生怕自己出錯會丟臉,都緊張的找不到調。
經歷多次的歷練,也加上老鑼的鼓勵,她丟掉了心里的包袱,后來只要是有機會,她就主動唱歌,在音樂會上活力四射,又唱又跳,輕松自如。
在歐洲,音樂家的生活是很不穩定的,當時,龔琳娜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來源完全靠小型音樂會的演出。
婚后他們一直在外演出,直到龔琳娜懷孕九個月的時候才停止。孩子出生兩三個月后,他們又開始工作。
因為孩子要母乳喂養,他們去哪里演出就把孩子帶到哪里。演出開始前,先把孩子放在后臺喂飽,哄他入睡后再去臺上唱歌。
如此辛苦的付出,雖然收入不多,但是他們很開心。他們一家三口住在森林里,經常外出散步爬山,到了戶外龔琳娜就放開嗓子唱歌,想起什么就唱什么,給孩子唱歌,對著牛羊也唱歌,過的很是幸福。
小型音樂會上,她唱過很多中國歌曲,演唱經驗更加豐富,唱起來感染力更強,她也積攢了很久的能量,亟待爆發。
受阿姆斯特丹中國音樂節邀請,2005年10月,他們去荷蘭演出。音樂會上她演唱了經典的山中問答和走生命的路,觀眾反響很好。這次的音樂會使他們確認了音樂的發展方向,小型音樂會已經不適合她們了,她們適合做更加藝術化的室內音樂,他們需要更加廣闊的舞臺。
有了觀眾的肯定,2006年她們很快建立了新的樂隊,精心組織了一場音樂會,為此他們創作了很多新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后來很受歡迎的《忐忑》。所有參加的音樂家都很喜歡他們的作品,對她們的音樂道路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很高的評價,這讓她們充滿信心,認定了中國新藝術音樂的道路,下定決心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努力。
2010年對他們來說是轉運的一年,先是年初的時候,受香港中樂團的邀請,他們在元宵節的“樂旅中國”音樂會上演唱了一首以李清照的詞為藍本創作的《愛之歌》,演出很成功,中場休息的時候她好幾次返場謝幕。隨后,又收到上海世博會葡萄牙館的藝術公司邀請,準備中葡音樂會,作為壓軸出現的新作品《相思染》很受觀眾歡迎。
忐忑帶來的機緣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機會給他們的事業帶來新的轉機,于是她計劃著來中國發展,恰逢這時忐忑這首歌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她一夜爆紅,迅速的進入大眾的視野。
忐忑這首歌是她為北京新春音樂會演唱的,那時候并沒受到關注,演出后她就投入到香港中樂團的合作中了。等到10月份她回中國的時候,才發現這首歌突然就紅了。
她的手機被打爆,潮水般的邀請紛至沓來,于是他們有機會參加電視節目。他們接受了湖南電視臺跨年晚會的邀請,唱的曲目就是忐忑。喜歡創新的他們決定不走尋常路,要唱出新花樣來。
龔琳娜出場的時候,紅色的長裙子,肩膀上繁雜的銀飾像片森林,頭發梳到后面,眼睛涂成紅色,像是一個威嚴的王。她唱出了一個王的威嚴,觀眾都被震撼到了,那次演唱會有著居高不下的收視率,網絡點擊率也很高。
2011年他們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了《夢想合唱團》,按照節目組要求,他們到家鄉貴州挑選了22個少數民族成員,成立了“大白嗓”合唱團。從五線譜教起,再到聲音技巧,創意上,他們都要做到最好,所以每天排練到凌晨,很辛苦。
但是再辛苦,他們也拒絕假唱,堅持用現場樂隊。這個堅持給他們帶來很多的麻煩,也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們自己出設備,一直在賠錢,每個人都身心俱疲。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月的嚴苛訓練,他們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而且他們的節目效果最好。
2013年的時候,他們受江蘇電視臺邀請參加《全能星戰》節目。節目有多種音樂風格,幾組明星PK。
歌唱比賽中,龔琳娜讓世人看到民族歌唱不僅不是“千人一聲”而且可以“一人千聲”,其聲音塑造、聲腔運用在所有歌星中表現尤為突出。從第一場的搖滾版《明月幾時有》再到猶如天籟的《小河淌水》,再到第三場夢露經典造型的爵士表演,龔琳娜已經從“神曲女王”變身成為《全能星戰》舞臺上的“驚喜女王”。不止如此,她的升級版《忐忑》給舞臺帶來大大的驚喜,觀眾被她爐火純青的演唱技巧和大膽的創意所折服,紛紛給予熱烈的掌聲,這種形式的戲曲串燒新穎而動感,尤其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全能星戰》主打的還是流行歌曲,觀眾對民歌以及戲曲已經形成固有的思維,期待并不大,龔琳娜極具創新風格的歌曲并不能被觀眾接受,甚至有的中年觀眾聽了她的演唱覺得很不舒服,所以在第六場的時候她就被淘汰掉了。
但是鑒于她在藝術上的大膽創新,新周刊將最具創新藝人獎頒給了她,很多看了她演出的觀眾都對她有了新的認識,紛紛轉為她的粉絲,支持她的新藝術音樂道路。
逐漸明朗的選擇
經過電視節目的折磨與打擊,他們越來越有經驗,也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團隊,更重要的是,他們終于明白,電視并不是推廣音樂的好地方,他們的音樂對聽覺要求很高,所以音樂會更值得付出努力,于是有了2013年的兩場古詩詞音樂沙龍。
這兩場沙龍上,龔琳娜演唱了老鑼專門編排的古詩詞音樂作品,他們的朋友、歌迷還有很多音樂專家都參加了沙龍,并且給予了肯定。尤其是王昆老師,年近90,身體不便,坐著輪椅都來到了現場,并且為了感謝大家對龔琳娜的支持向全體觀眾鞠躬。
能得到老一輩歌唱家的肯定和觀眾的支持,龔琳娜更加確認了自己的選擇,她們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音樂會上。在2013年以后,她的身影更多的出現在各種音樂會上,這個選擇她不后悔。
她是唱民歌出身,演唱功底深厚,技巧絕對是高水準,也正因為如此,她感受到了固有思維對她的限制,也看到了中國音樂教育千人一面的缺陷,所以她才要努力的找到自己的聲音,為中國音樂注入新的活力。
于是,她從體制內出走,放棄光明前途,心甘情愿到新的音樂天地里折騰,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舍棄也不斷突破,最終她的聲音不再是流水線上沒有個性的產品,有了辨識度很高的個性。
她的藝術成就絕不止于那首《忐忑》。而且以她不走尋常路永不滿足,自由奔放的性格,《忐忑》也不斷被唱出新的花樣,不斷升級,不斷給觀眾驚喜。
她不假唱,不媚俗,為此也付出不少代價,但是她是出于對音樂的尊重和對觀眾的真誠,在媚俗的社會里,她就是一面旗幟,雖然孤獨,但是有骨氣。
大眾對龔琳娜的評價至今仍然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但這對她已然不重要了。她找了屬于自己的音樂道路,有堅強的伴侶兼合作伙伴,這條路她走的異常堅定。
文章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