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份,我買了本李希貴老師的著作《面向個體的教育》。這本書,還是看過李老師寫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后才知道的。起初,只看了三分之一就束之高閣了。原因是我認為北京的教育和我們河南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在現有的高考制度下,他們的很多做法,在我們這里不具備推廣的條件。現在之所以再讀,是考慮到未來高考的改革方向。提前了解一些,免得在改革大潮來臨時,面對新事物不知所措。
整本書中,這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師談到的教師成長方面的問題。關于教師培訓的看法,我和李老師是一致的。我從來不認為外出培訓,或者請所謂的專家到校指導能夠有效的促進老師們水平的提高。這就和學生學習的道理一樣,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不主要取決于老師的水平,而在于他們是否愿意學習,在于他們的態度和方法。
記得前年學校組織大家去上海培訓,和我們同行的另外一個學校的老師,隨著培訓課程的推進,他們的人數在不斷的減少。暫且不說授課老師的水平如何,沒有參與到課堂的你,這樣的培訓對你而言又有什么意義?作為我們四線城市的老師,第一次來到大上海,免不得會為眼前的花花世界而眼花繚亂,免不得要到處轉轉,增廣一下見聞,這是完全能夠理解的。但,他們是公費培訓,他們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這些錢的價值是用來幫助他們提高,進而更好的教書育人的,而不是給他們提供公費旅游的!不知道那些故意逃避聽課的老師,他們是否清楚學校組織大家千里迢迢奔赴上海的目的。
說到提高自己,不得不提到我的班主任生涯。我上班六年,一直在擔任班主任。我和班主任這個崗位的關系,用“先結婚,后戀愛”來形容是比較合適的。當初我選擇當班主任,是希望拿到那每個月420塊錢的班主任津貼來補貼家用。后來,越干越覺得自己適合,并且喜歡這個崗位,在和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我能感受到那份快樂。來現在的學校工作前,校方提出我必須當班主任,這是我來這的條件。我認為這對我而言根本就不是條件,而是優惠政策,不讓我當,我還不愿意呢!
但是,今年春節后,我的思想出現了波動,我不再想當班主任了。盡管我每年都可以拿到優秀班主任的榮譽,我帶班的成績也一直不錯,但我缺乏成就感,同時覺得我的提高遇到了瓶頸,再干下去,我還是一個普通的優秀班主任而已。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我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突破現有的瓶頸。
另外,我非常認同李老師說到的關于學生評價老師方式的問題。去年去其他學校監考,看到教室的窗臺上放著一張答題卡。仔細一看,內容是學生對任課老師的評價表,需要學生們從上面ABCD四個等級中選擇一個,這就是對老師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所產生的結果應該是:評價等級高的老師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高;低等級的老師也不清楚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即使想改進,也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倘若老師再把這種困惑轉移到學生們身上,導致師生關系緊張,豈不是得不償失?可以說,這樣的評價就是為了評價而評價,對老師水平的提高又有什么意義呢?
梅貽琦曾高聲疾呼:“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由此可見,教師的水平對一個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學校應該想法設法的為老師們的成長提供平臺和機會,老師們也應該能夠逐步意識到提高自己對于搞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主動去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