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義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注定要徘徊于焦慮與厭倦兩極之間。
——叔本華

人,總是會時不時的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

很多時候,焦慮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種常態。

我有段時間就特別焦慮,特別是看了一些關于30歲怎么怎么就晚了,35歲就要失業了,之類的文章后,更加焦慮了。

而像我這種對未來的焦慮屬于比較常見的,有的人會對生命的價值產生焦慮。

甚至有的人因此對自己全盤否定,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過著失敗的人生。

這種對人生的焦慮現象,弗蘭克爾稱之為“存在之挫折”。


《人類簡史》的作者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提出在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階級:無用階級。

未來會出現這樣一大群人,他們不對社會有什么貢獻,但是可以獲得不錯的生活保障。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出現這樣一群人了,由國家和社會養著。

這樣的無用階級,可能會成為生活失去意義的一群人。

吳伯凡解讀:當你什么都不操心的時候,你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這種對人生的厭倦現象,弗蘭克爾稱之為“存在之虛無”。

不論是“存在之挫折”還是“存在之虛無”都屬于意源性神經官能癥。


針對這樣的心理問題,不同的心理學家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我們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做法是,通過各種辦法,比如夢境,去找出你產生焦慮或者厭倦的主要原因。

阿德勒的做法是:你應該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追尋和感受遺失的幸福。

而弗蘭克爾提出的意義療法:你應該面對你需要面對的責任和困難,并且從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 作為治療精神病的一種方法,意義療法運用存在之分析幫助患者解決自身的情感沖突,這是弗蘭克爾首創。他鼓勵許多治療師探究患者過去或當下的問題,通過治療師做出個人的選擇和承擔自己的職責來幫助患者選擇富有成果的未來。 這種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來幫助別人通過自我超越而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這些是通過積極的努力、適當的方法、接受限制以及明智的決定來實現的。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很清晰的指出尋找生命意義的三種方式: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作為集中營幸存者的弗蘭克爾用自己那段黑暗的經歷告訴我們意義療法的產生和意義。

在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夠,還要干苦力的時候,弗蘭克爾說,只要想到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妻子,就覺得自己要努力活下去。

而另外一個支撐他的就是,他在進集中營前就開始在寫關于意義療法的著作,一直未能完成。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完成這篇著作。

馬斯洛總結過人類需求的5個層級。


image

我覺得當你的某個級別需求沒有辦法滿足的時候,試著將高級別的需求作為自己尋找生命的意義的目標。

比如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其實連第一個層級都無法得到保障。

而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和意義其實是在第三、第四級上。

image

當他從集中營出來后,得知自己的妻子和親人都早已離世。

當他把自己的意義療法著作完成后,之前支撐著他的生命的意義都已經消失的時候,他通過“意義療法”找到了新的生命的意義。

那就是用“意義療法”去幫助更多的人。

弗蘭克爾說:我生命的意義就是幫助別人尋找生命的意義。

我只害怕一件事,那就是我配不上受過的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覺得弗蘭克爾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焦慮和厭倦是人之常情,你可以去克服它。

當你克服的過程中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經歷自己應該經歷的,找到生命的意義,那你會過得更好。


image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苦難,我們勇敢的面對它們,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這些經歷。

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
——《活出生命的意義》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實踐路上的資深業務分析師(BA),如果想與我同行,就請關注我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