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井研一民居,應(yīng)該姓什么

在四川省井研縣,有一爿規(guī)模宏大的川南民居風格的建筑群,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取名叫“雷暢故居”。嚴格意義上說,這是清代四川著名鹽商王偉欽從雷家買地后全新打造岀來的供王家商住兩用的建筑物。進門第一進大廳梁上有清晰的文字紀錄,“大清道光二十二年歲次壬子上粱大吉”。這是鹽商王家的高光時間。

遺憾的是,當?shù)貐s把這爿建于清代道光年間,享譽“犍樂鹽場”的巨富王偉欽(字敬庭)修筑的,具有典型川南民居風格,保存完好的建筑群,卻被當?shù)刂嘎篂轳R,把清代王偉欽(字敬庭)親自布局修建的宅第,王冠雷戴,說成是“雷暢故居”,并編排了一些子虛烏有的故事,活生生在王家所有的房子里供奉著雷家的神龕。

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竟然在有歷史文獻、有后人、有明晃晃的太陽底下發(fā)生著,誤導(dǎo)著千千萬萬的參觀者。

《王氏敬庭族譜》記載,王偉欽(字敬庭)這一支系的始祖毓源公是廣東梅州興寧縣湯湖鄉(xiāng)人,清代湖廣填四川時遷居五通橋萬家壩。到了王偉欽,以販鹽起家,資財雄視犍樂一帶,擁資百萬。尤如許多真正的富人,又有文化,便有報負理想,在使家人豐衣足食時,容易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寬容大度、體恤弱者,鋪橋修路,救濟貧苦。這便是王偉欽留在歷史上的寫照,個人全額出資在成都建祠堂,并以三千兩銀子在老家廣東置義田,供窮苦子弟讀書。同時關(guān)注樂山地方上的公益事業(yè),一是在五通橋楊柳灣筑堤數(shù)里至四望關(guān),引水歸江,花了兩萬兩銀子;二是應(yīng)嘉定(今樂山)官員的請求,修了至今尚存的“張公橋。”舊時,進出嘉定城的重要通道,今之張公橋(過去橋頭有個張飛廟,叫桓侯祠,故名張公橋)經(jīng)常被洪水沖毀,當?shù)毓倜駷橹畟噶四X筋。王偉欽先生聽說后,大筆一揮,捐贈五千兩銀子修好。《樂山縣志》張公橋條下說,“嘉定北關(guān)張公橋,屢治不就,偉欽輸五千金落成之”;三是在井研千佛鎮(zhèn)上開辦為貧困戶免費的牛山藥室。

王偉欽(字敬庭)原來的大本營在五通橋,隨著鹽業(yè)生意越來越好,特別是井研一帶的產(chǎn)鹽量增長迅猛。他選中了在井研千佛置業(yè)擴展。之所以購買雷家的地、包括土地上面的附作物,當?shù)亓鱾髦@樣的故事,說的是雷暢在乾隆年間一度風光,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上書房行走的角。年邁體弱后退休回到老家井研學堂灣,雷暢膝下僅有一子四女(所謂“一門九進士”完全是后人的臆想)。雷暢故去后,其子雷翀霄喜歡常年在外旅游,妻子在家掌控,愛上賭博,聽說,一個晚上輸一張或幾張“地契”,到了冬天的下半夜,竟然用沉香木燒火取暖,路過汪山埂的商賈行人都能聞到沉香發(fā)出的芳香。

雷家由此衰敗下去。最后決定把千佛鎮(zhèn)旁的學堂灣,雷家的地產(chǎn)賣了。

那時候,井研一帶的鹽業(yè)正處于興隆時期。王偉欽正打算把自己的產(chǎn)業(yè)中心布局井研,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于是請來風水先生。認為學堂灣是清流澆門如月圓,其水流經(jīng)千佛巖,是塊宜商宜家之地。便在清代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買下,撥巨款,用了三年多時間重新構(gòu)建“槐盛號”,修筑了一片占地面積四千多平方米,分一祠兩廳,外設(shè)圍墻的宏大建筑群。

王家后人回憶,雷家當年在買賣契約上簽字的時候,提了一個要求,山脊上雷家母墓(長奶夫人)不遷走,王偉欽先生同意了,同樣提出要求,即雷家以后祭掃母墓只能從王家的小門進出,穿平民衣、戴平民帽。王家從此在學堂灣開花散葉,信守承諾,讓長奶夫人的墳?zāi)挂恢北A糁两瘛?/p>

王偉欽先生于咸豐乙己年(1845)去世,享年7 5歲。

到了1932年,王偉欽先生留下的子孫已經(jīng)是“九房同居槐盛號”。川中大儒、槐軒學派創(chuàng)始人劉沅,他的孫子劉咸炘(1896/1932),也是國內(nèi)著名的大學者,王家的外侄,第一次來井研學堂灣謁外家王氏祠墓,親筆題“福巖”二字刻在巖灣石壁,并留下一首長詩,“三十六歲到外家,此事可怪亦可嗟。……九房同居各門戶,坐我堂上為公賓。”

王家的后代子孫說,“所有居住在槐盛號里的王氏家族是沒有分家的,祖上留下一個義門法,人多多住,人少少住。從道光22年竣工一直到1950年的108年時間,槐盛號大宅一直維護很好。”

這里插播一段花絮,王偉欽先生買下雷家的老宅地后,花了三年的時間推倒重建,居住在五通橋的王家姻親暨女婿等,做了一塊大匾掛在“槐盛號”新居,上書“公輔世第”四個金字,抬頭刻著:“敬庭太姻翁賢竹林祠宇落成? 志喜”字樣。這塊匾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在清代道光年間,這一片大宅叫“竹林祠”,祠堂和人居同處。“槐盛號”本是王家經(jīng)營鹽業(yè)的字號,即今天的公司名稱。慢慢替代了本名竹林祠。

這塊刻有“公輔世第”的匾,1950年后成為公共食堂做包子饅頭的案板,被一個姓宋的師傅發(fā)現(xiàn)后送給井研千佛寺廟會。

四川井研,實在是一塊神奇的地方。

如果將這塊土地的歷史再往上溯,井研的歷史上還有許多名人。比如宋代的何栗(1089~1127),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廷試第一,為歷史上樂山唯一的狀元。授秘書省校書郎,次年任提舉京畿學事,后召回任主客員外郎起居舍人,再升中書舍人兼侍講。何栗后為金兵扣為人質(zhì),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仰天大哭,賦詩一首:“念念通前劫,依依返舊魂。人生會有死,遺恨滿乾坤。”絕食而死,時年僅39歲。

再舉一例,到了明代,井研又出了個名人叫胡世安(1592~1663),字處靜,號菊譚。此人少有異才,被稱作神童。明天啟四年(1624年)鄉(xiāng)試中舉,崇禎元年高中(1628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崇禎七年分校禮部,九年典浙江試,十年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1663年,病逝,終年71歲,葬于汾州治所(今山西隰縣)。

胡世安學識淵博,廣涉經(jīng)、史、子、集之書,融會貫通,著述甚豐,卓然成一家之言,為明清之交的著名學者。寫過文學史上第一首詠天安門的詩作:“象闕冠云區(qū),歷歷引崇階。旭光浮金碧,佳氣匝城來。……耿耿百年心,老眼重徘徊。”

對于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胡世安曾三上峨眉山,收集史料,考查古跡,訪問老僧,寫成《譯峨籟》一書傳世,孤本藏北京圖書館。1986年,峨眉縣地方志辦公室駱坤琪、鄭必輝赴京全文抄錄并點校,后由樂山市市中區(qū)地方志辦公室毛西旁校注,1988年12月鉛印流傳。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峨眉山史書,為保存峨眉山文史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上,井研無論是經(jīng)濟(中國歷史上第一口油氣深井出現(xiàn)在井研)還是人文,都涌現(xiàn)出數(shù)不清的英雄豪杰。我舉以上的例子是想說明,一塊土地的流轉(zhuǎn),每一個朝代,或者同在一個朝代,因了各種原因,一塊土地的所有權(quán)會屬于不同的人家。

今天大肆宣揚的“雷暢故居”,其實是對歷史物權(quán)以及歷史的不尊重。應(yīng)該還歷史的清白,你可以借王姓人家的“槐盛號”故宅搞清代川南民居特色展,也可以說明這塊屋基地上,曾經(jīng)在清代乾隆時,出過一個進士叫雷暢,當過皇帝或皇子的老師等等。

如果你想讓展覽更有歷史文化、思想的深度,賦予新的內(nèi)涵,還可把民間傳說中雷家破落,轉(zhuǎn)讓祖宅和土地的故事陳述于后,以此說明賭博的危害,民間的《增廣賢文》有,“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還有一句,“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攆舊人”。

屬于雷暢家的榮耀和輝煌在道光年之前巳經(jīng)劃上句號。留下來的舊房子,在新主人的眼中一文不值,買了一所早過百年的破敗不堪的房子,誰愿意去修修補補呢?何況是與雷家亳不相干的王家來了,這是基本常識。讓一個當時稱雄川南、知府縣官見了也要禮讓三分、一等一的大富豪去描繪他未來的“槐盛號”大宅,肯定是全部推倒重新架構(gòu)。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建筑設(shè)計,每一根柱梁,每一個院落,都是一體的,沒有一點拼接痕跡,昭示著王敬庭家人的審美情趣。正如1936年四川大學教授劉咸炘在日記中寫道:“背依翔鶴山,門外有橫池,廳凡三進,每廳之左右為小院各二。結(jié)構(gòu)齊整,木石堅巨,階石厚尺余……外曾祖敬翁所造也。”

今天,川流不息的游客在當?shù)叵氘斎幻摹袄讜彻示印庇斡[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是行走在清代道光時期大鹽商的宅邸,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顛倒,也是對雷家祖先的戲虐,把雷家曾經(jīng)有過的故事,以及后來的破落而出賣祖產(chǎn),兩百五十多年后,只好借助王家建造的“槐盛號”大院立起雷家的桅桿,如果乾隆年間的雷暢墳?zāi)怪行褋恚瑫粫R那些個子孫不屑?應(yīng)了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井研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川南樂山地區(qū)十幾個縣,出過唯一的狀元郎在井研;近代經(jīng)學大儒廖平生在井研;推翻動搖清朝大廈的“保路運動”,由井研人熊克武參與指揮。

井研,現(xiàn)有資料表明,從宋代到明清至民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記憶,無數(shù)井研兒女在川南大地上留下了光鮮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欲說還休。

我與井研相識太遲。第一次去井研還是一次偶然。2007年的一天,樂山畫家毛明祥先生的大弟子邀請師友去井研一農(nóng)家樂寫字畫畫。人多熱鬧,認識了從井研工商銀行退下來的行長,問及井研的人文歷史,老行長如數(shù)家珍。說離農(nóng)家樂不遠有一處川南民居建筑,過去屬于當?shù)佧}業(yè)大亨的宅院,叫王家大院。我很有興趣一同開車前往。

我們把車停在一處很有規(guī)模的養(yǎng)豬場,太陽很大,空氣中彌漫著豬們的臭氣。轉(zhuǎn)彎抹角的走著,卻被一道小門擋住去路。問養(yǎng)豬場的工人,說不準通過了,真令人泄氣。

只見老行長拿出手機,撥打了一個號碼,說是打給養(yǎng)豬場老板。不一會兒,有個年輕人小跑著過來開了門。

映在我們眼前的大宅院,滿目瘡痍,幾處小天井的屋檐垮了,上面的小青瓦落滿地。正中間的幾進院子倒還氣派,楠木柱子撐起了清代道光年代的輝煌。

第一進大廳的正中間大梁上,用墨筆書寫著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歲次壬子上梁大吉。按照民間建房習俗,上梁,是指安裝建筑物屋頂最高一根中梁的過程。期盼中梁支撐永保房屋堅固。

老行長說,這塊地方,在王家購買之前,屬于雷進士家,家道中落后賣給了做鹽巴生意的王姓大老板,建成了現(xiàn)在的模樣。

我們?nèi)⒂^時,幾進大廳都住的有養(yǎng)豬場的員工,里面炊煙裊裊。

再次去又過了十年,老行長介紹的鹽商修的大宅,門口立著幾塊碑石,赫然寫著“雷暢故居”。這把我著實弄糊涂了。在我的有限認知中,如果這片建筑群是乾隆時期井研進士雷暢修建的,后來的大鹽商只是買來住住,對原有的建筑格局沒有大的改動,那么,你可以說成是雷暢故居。

為此,我還專門請教過出生于井研的一雷姓先生,他曾擔任過當?shù)亟ㄎI(lǐng)導(dǎo)。說雷進士是亁隆時候的人,房子管不了那么長時間,估計是當?shù)貫榱寺糜伟l(fā)展需要,把后來人的房子名義安在前人身上。

我聽了很詫異,怎么為了旅游,就可以把王家修的房子,硬生生安在比王家早百年的雷進士身上。這也不合規(guī)矩呀,進士的房子叫大夫第,門前有石旗桿,眼前的房子里里外外都透出商人家的氣息。另外,這么大一片住宅,也不是一位從四品官員的財力可以支撐的。

這就像樂山沙灣鎮(zhèn)上的歷史名人郭沫若故居,1950年后,郭家的房子收歸國有,安排許多外人住進去,甚至還有一家農(nóng)具??在里面升火打鐵。后來把那些住戶和工廠搬走后,恢復(fù)了原來的模樣,重新掛上“汾陽世第”的匾額,這是明明白白原汁原味的郭沫若故居。

而呈現(xiàn)在我眼前所謂的“雷暢故居”,他在乾隆年間或者乾隆去世后的嘉慶時代,無論你說他曾經(jīng)有多么輝煌,門前樹立著石旗桿,威風八面的大夫第等都不為過。

雷暢學問淵博,曾給皇帝、皇子講課,書上說是進入了翰林院。按照清代官制,進士門前應(yīng)該立有石旗桿。石旗桿上還掛有兩個旗斗(殿試中的進士立兩個旗斗、狀元立三個旗斗、皇賜一品高官立四斗旗桿)。

因此,過氣百年的官員舊宅根本撐不起鴉片戰(zhàn)爭后,新興民族資本家大鹽商的胃口。這在自貢、富順一帶大鹽商留下的宅邸可以證明。過氣的舊日官員的房子不能滿足大商人當下需求,必須推倒重新建設(shè),包括毀棄原來的進士石旗桿。

過去官宦人家的建筑風格,外觀體現(xiàn)的是重重疊疊、威風凜凜,地方官員路過都要下馬離轎。內(nèi)里是小橋流水,書閣茶亭。一派園林風光,講虛不務(wù)實,與商人的要求不搭調(diào)。完全不能適應(yīng)百年后鹽商的需求。

新的土地產(chǎn)權(quán)擁有者想怎么搞都沒有人有異議。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位于井研千佛鎮(zhèn)學堂灣的川南民居建筑群,應(yīng)該叫王家大院,或者叫“槐盛號”。

我對此建筑群的認識,后來讀四川大學教授劉咸炘寫于1932年的日記得到肯定,“背依翔鶴山,門外有橫池,廳凡三進,每廳之左右為小院各二。結(jié)構(gòu)齊整,木石堅巨,階石厚尺余,屋頂板厚寸許,椽下亦有厚數(shù)分之板,外曾祖敬翁所造也。” (《辛末南游日記》(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以上這段寫實文字表現(xiàn)的場景與今天我們看到的“雷暢故居”一模一樣。從而也肯定了此處宅第是王家新造,找不到一絲“大夫第”的痕跡。

因此,現(xiàn)存建筑應(yīng)該全部屬于鹽商王家的作品。如果說還殘留進士雷家的痕跡,那只有王宅后山梁上雷家夫人的墳?zāi)箍梢灾v述雷家曾經(jīng)的輝煌與沒落。

把鹽商王偉欽全新打造的川南民宅掛上“雷暢故居”的名字,這是對曾經(jīng)的進士官員的不尊重,所謂故居,就是雷進士曾經(jīng)住過的屋子。由鹽商王家全新打造的房子,與雷家何干?

乾隆年間,商人的地位低下,士則高高在上,進士居所必有帶雙斗以上的石旗桿,再配上威嚴的大夫第才有資格。當下房子則體現(xiàn)了商人的智慧,從格局到材料應(yīng)用皆為一體,根本看不出一點點不同之處。

這也符合中式木建筑的科學壽命。從王家造房的道光二十二年至今一百七十年,巳到木構(gòu)建筑壽命的上限,如果沒有當?shù)卣膿尵刃源胧烙嬙缫哑茢 ?/p>

一如蘇州的南宋范成大家的石湖,翻開史書,人家是這樣介紹:石湖曾是春秋時代吳國的王室苑圓,為吳國貴族游獵之地、祀祝場所,也是吳越爭霸的古戰(zhàn)場。后來由范家打造成今天石湖模樣。

鑒于以上認知,我在公眾號上發(fā)了一篇文章,把發(fā)生在我的故鄉(xiāng)樂山的兩件張冠李戴的事情,一是古鎮(zhèn)蘇稽的一座石橋,二是“雷暢故居”,以《謊言在樂山的糾葛》為題發(fā)表,引起關(guān)注。

《謊言在樂山的糾葛》文章刊發(fā)后,我又根據(jù)新搜到的資料,包括王家家譜,清末成都大儒劉沅及其孫劉咸炘為王家寫的墓志銘、詩詞文章,以及中式建筑學方面的理論,又寫了《夢中的河一一從王偉欽第六代孫油畫獲獎?wù)勂稹贰?br>

許多讀者在文章后留下評論。也有讀者寫了長文對“雷暢故居”進行辯解。我擇其要點留在本文后,供其參考。

[羅索依達]原千佛農(nóng)場的前世今生確實該正本清源了。有說那處宅基之前確屬雷氏家產(chǎn),后由王敬庭收購后重新規(guī)劃建造,稱槐盛號王家。直至解放后房產(chǎn)被充公,都是王氏族人在居住使用。

黃潮回復(fù):我也聽過類似的解釋。按照誰修誰購如買賣二手房一樣,最后的產(chǎn)權(quán)歸屬于王姓家族,就應(yīng)該是王家的產(chǎn)業(yè),與先前的任何人都無產(chǎn)權(quán)關(guān)系。撇開拿著“房產(chǎn)證、土地證”的王家人,編造更早以前的民間傳說為正史,實荒誕離奇。

[田X清]這是一知情者的私信,他不愿顯名,故摘要刊出:井研雷暢故居,新近出的雷氏族譜上可以理些頭緒,原本那個地基有雷家的也有王家的,雷家在大院的后面一部份,前面大部分是王家修的,屋基是雷家賣給了王家,王家是牛華的大鹽商,前面一排房子的樑上的道光紀年上樑吉日現(xiàn)在仍清楚記在,我用二百的頭拍過,看門老頭也說是王家的老宅,為啥要打雷暢名號,是因為井研縣搞個名人效應(yīng),以應(yīng)旅游開發(fā),其實縣上及王家雷家心里都知道怎么會事。再說雷家和王家是姻親關(guān)系,解放后的大資本家及地主產(chǎn)物全歸公用,做過知青農(nóng)場。如是房產(chǎn)公與私問題理不清的多得很,60年代還搞過一次房產(chǎn)改造呢,街委會說要收房產(chǎn)證來驗一下,收上去就不退還,既變相的被沒收了。

以上資料,不一定正確。王家是告過雷家的。

[佩必]希望尊重歷史正本清源。我是王家后人,原來聽丈夫說:他家是客家人以鹽興業(yè)富甲一方,他爺爺三弟兄開鹽灶雇了很多人,辦私學(供自己家族小孩和擁人的小孩讀書),祖上輕財重義,樂善好施,在千佛鎮(zhèn)開辦了一間醫(yī)藥機構(gòu)“牛山藥室"。父親善長骨科,專治骨折病人,也請了許多人熬練膏藥,純粹是為解決千佛父老鄉(xiāng)親缺醫(yī)少藥的慈善事業(yè)。解放后被劃成了資本家,家產(chǎn)槐盛號鹽業(yè)捐送給政府。

父親去聯(lián)合診所上班,由于工資低養(yǎng)不活七個小孩,最小的還在吃奶,當時丈夫十五歲便把牛山藥室賣掉了,后來四清運動丈夫差點被打成漏劃地主說他反攻倒算。

雷氏家族孫子賭博敗家反而成了貧下中農(nóng)。

[壯丁]我在井研和市中區(qū)長時間工作過,我一直以來都信傳言,蘇稽石橋,千佛故居去過多次,因孤陋寡聞,從未考究過。拜讀此文,驚駭不已,有點不知所措。切望老師向有關(guān)部門執(zhí)言糾偏,正本清源,不誤子孫啊!!!

[彼岸石]應(yīng)該正本溯源!蘇稽石橋歷史慶幸我聽祖輩聊過,但雷暢故居一直沒去過,個中因由全靠黃老師深扒!關(guān)于石橋,茹也好,儒也罷,恐怕只為祛除土氣添些古雅氣而冠名,標榜一下蘇稽古鎮(zhèn)的文化酸味。至于千佛三院,究竟是雷暢故居變成王家老宅還是王家老宅變回雷暢故居,地方志史應(yīng)該可以稽考,之所以安為雷暢故居,大概老雷名氣更勝隔壁老王名氣,有名更好講故事,比如"九子十翰林"多牛逼!奈何正史不見傳,這臉金貼得名不正言不順,最后把雷家老宅基都賣了!

網(wǎng)名叫“我與清風”的建筑設(shè)計師在看了我的文章后,留言說:“井研縣千佛鎮(zhèn)“雷暢故居”景區(qū),是川西南地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清道光年代川南院落式民居文物。我曾四訪該景區(qū),無論從建制、規(guī)模、布局、用料、建筑工藝還是從文化傳承、傳說等都是一方可沉浸式用心訪游的絕佳景區(qū)。

千佛鎮(zhèn)學堂灣現(xiàn)歸于民建村范圍內(nèi),雷暢在此興業(yè)置家至五世四代后變賣祖業(yè)。變更房契時,雷家祖業(yè)已破敗不堪(鑒于“川南木石結(jié)構(gòu)民居多在100-150年顛覆性重建的必要性論證”的民居特征——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民居賞析錄》),豪紳富商王偉欽買地置業(yè)于此。(黃潮)文中觀點依據(jù)文獻及后人佐證,符合論史基本原則。

蒙古鐵騎問鼎中原后,元都定于燕州,選址大興土木建皇宮。明太祖朱元璋以漢姓重奪華夏皇權(quán),賜元皇宮與四子棣,曰燕王府。棣篡位后遷都潛邸前,拆舊元皇宮興建新明皇宮,元宮殘留遺跡全埋填于明宮地基之下。皇太極獲得全國政權(quán)后留用崇禎遺宮,主體保留,僅在室內(nèi)布陳上按女真式重置。

在康雍乾三代才大面啟用漢地審美,有宮庭院之趣。以此說明,同一塊地上出現(xiàn)過的不動產(chǎn),約定俗成以最新的產(chǎn)權(quán)人名義定義,文中觀點我個人認同。雷(暢)祖業(yè)就像元宮一樣埋填于王家新居之下,現(xiàn)存物業(yè)應(yīng)為槐盛號,就像北京故宮不應(yīng)該叫元皇宮一樣。”

[梁元青]我1965年至68年在井研縣(千佛)農(nóng)場中學(即槐盛號)讀書,半農(nóng)半讀,住校三年,對里面的建筑結(jié)構(gòu)已深入腦海。那時也聽人講了農(nóng)場內(nèi)若大的宅院,之前屬于雷氏,雷家破敗后賣給了王氏人家。讀了作者文章,我認為確實應(yīng)該還原歷史,不能為了宣傳旅游文化,就將千佛農(nóng)場內(nèi)著名的西南民居建筑不分清紅皂白的完全說成是雷暢故居。這違背歷史的說法讓王姓后人情何以堪。

綜上所述,掛一漏萬。

盡管我們從漫長的封建時代跨入聲光電時代,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仍然停留在“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唯官為上,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陳腐的價值觀念。

許多明明白白,有史有據(jù)的事情非要往官員身上套。比如古城樂山的張公橋,本是為紀念橋頭的張飛廟而取名,非要往康熙時任川南道的官員張能鱗身上靠;

同樣是樂山古鎮(zhèn)蘇稽的一石橋,縣志記載叫蘇稽大橋,也被人添油加糖說成是姓儒的地方官員修的橋,美其名曰儒公橋。

其實,許多歷史是普通人創(chuàng)造的。就如我們討論的清代道光時期的鹽商王偉欽(字敬庭),他留給井研、樂山的善事很是了得。看過一則消息,井研王村,過去的名字叫永通廠,王偉欽花了幾千兩銀子修了條四十多里的石板路,當?shù)厝藶榱思o念鹽商王偉欽的功勞將永通廠改名叫王村。真是如此,則透出濃濃的民間溫情。

王偉欽(字敬庭),這位從廣東移民來到樂山的大鹽商,不僅生意做的風生水起,還與四川大儒劉沅創(chuàng)設(shè)的槐軒書院有諸多聯(lián)系,不僅送子求學,還在經(jīng)濟上給予支持。實在是值得認真挖掘研究并廣為宣傳的優(yōu)秀的民族企業(yè)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12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14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37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75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43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99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2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51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7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18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89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3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67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