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韓大爺給我們分享的生活小理論叫“享受獨處”。
看完今天的小理論,突然回憶起大學剛畢業的那段時光,那時的我,該是有多害怕獨處!
大學畢業,順利進入一家研究所,甚至還享受到了最后一批福利分房。
只是研究所地處偏僻的西郊,對于一個二十出頭的姑娘,實在難以忍受晚上的一個人呆在公寓里的孤獨與寂寞。
于是每天下班,我就逃離,跑到10公里外的同學宿舍蹭吃蹭喝加蹭床。
同學畢業留校,住在學校建造的兩幢大型集體宿舍里,每兩個人一間房,沒有廚房,都在走廊開火做飯。
一到晚上,東邊紅燒排骨,西邊四川酸菜魚,對面再來爆炒肥腸,那場面,那味道,不吃也覺得過癮。
吃飽喝足,或八卦或打牌或看電視。周末更是呼朋喚友,到處找人玩方能感到存在的意義。
十幾年過去,終于學會了獨處,即便先生、孩子不在家,依舊可以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恬淡而安寧。
甚至有一次,先生出差半個月,回來后半開玩笑地問:“出差那么長時間,有沒有想我啊”,我脫口而出“好像沒什么時間想你”。
即便換做兩年前,先生出差在外,要是不記得打電話請安,那也是犯上的大事。
對比前后變化,實在感激習得獨處的能力,甚至學會享受獨處。
精神分析學者溫尼科特指出,
獨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在沒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時候,仍能很好地回應內心的沖動與需求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尤其指的是,在什么都不干的時候,你僅僅是與自己呆著。
想獲得陪伴但無法從他人處獲得的時候,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且并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
在溫尼科特看來,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溫尼科特分析得出,我們和自己相處的能力,源于個體在嬰幼兒時期獲得的“好的獨處體驗”。
比如,童年時,孩子與母親各自忙于手中的事務,期間,母親能夠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在成長過程中這種體驗需要被不斷地重復,獨處的能力便隨之形成。
在不斷重復的好的獨處體驗中,人們便能夠借由母親這個“外在客體”逐漸獲得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已經有了一個可以安撫自己的“客體”,即一個好的“內在客體”。
回憶自己的童年,記憶中總是媽媽忙碌的背影,她似乎永遠有忙不完的事,對于我的需求她常常會覺得耽擱她的事,浪費她的時間。或許這種不好的獨處體驗,形成了自己害怕獨處最深層的原因。
好在,這些年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也在不斷練習獨處。
其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三個方法是閱讀、寫作和冥想。
閱讀,是一種陪伴
閱讀習慣,差不多是在十年前逐漸開始。從看游記開始,然后是人物傳記,小說,最近喜歡看哲學和佛教相關的書。
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自己在閱讀中體驗不同的人生版本。每看完一個人的一生,恍惚自己也和主人公活過一遍。別人版本看多了,自己那點煩惱似乎也不那么要緊了。
夜深人靜,手捧一本書,似乎便有了一個伴。即便外面狂風暴雨,內心依舊可以保持一分寧靜。
寫作,自己與自己對話
自己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前陣子偶然翻到自己懷孕時對孩子寫下的點點滴滴,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寫作實在是一個保存記憶的最好方式。
之前一直在零零碎碎地寫,今年偶遇簡書大平臺,實在是一大福分。
從自嗨碎碎念,到四處拜師學藝,這一年的時光,被簡書填的滿滿當當。甚至朋友叫出去吃喝玩樂,還老不情愿的,嫌人耽擱時間。
你說,咱還會害怕獨處嗎?偷著樂還差不多!
冥想,和自己在一起
冥想,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越來越被人發現其價值。堅持三個月試試看,效果好不好自己說了算。
獨處,是一種能力,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至關重要。
它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它讓我們擺脫對他人的絕對依賴,讓我們感到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讓我們不恐慌。
愿你早日習得它!
我是幸容,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