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在前面
我曾經寫過一篇《我是如何購買人生一份商業保險的》,敘述了自己在八年前因為卻不過朋友的面子,盲目地購買了一份某安保險公司的 “世紀贏家”萬能險。到今年才仔仔細細地研究保險合同,并通過上網搜索和打官方服務熱線,詳細地了解了這份保險的性質和內容。
像我一般入坑的中年保險小白們,有多少人曾懵懵懂懂買了份不合適的保險呢?又有多少人錯過了在最合適的年紀、購買最合適的保險的機會呢?
連岳在最近更新的公眾號上寫到:“金錢教育不是人生的選修課,是必修課,是通識教育。”
可是從小到大,我們都沒有這樣的金錢教育。甚至大家都會避免直接提到“金錢”二字,顯得不那么俗氣。
我每天念叨“理財”“保險”“投資”,與一幫談讀書談旅行的朋友比,顯得尤其俗不可耐,一身銅臭味。甚至有朋友懷疑:你在賣保險嗎?
但我自豪的是,我終于不再避諱談論金錢,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離得開它?
我甚至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讓周圍更多的朋友意識到:買一些必不可少的保險,做一些必不可少的投資,都是生活的必修課。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安心去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的時候,少一些后顧之憂。
保險這個行業,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不是十天半個月就可以走捷徑“取得真經”的。我通過微信聊天、電話咨詢、上門走訪、讀書學習等方式,對保險的基本常識先掃了下盲。
今天把這個階段的掃盲心得整理一下,分享給大家。
2、商業保險的一些誤區
這幾天,我幾乎會對遇到的每一個人做一個簡短的口頭調查:“你買商業保險了嗎?”
一部分回答沒有,語氣中帶著點嫌棄;一部分買了,但是不明白自己究竟買了什么險種;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自己為什么投保,以及該買哪種險種。
那么針對保險,一般常見的誤區有哪些呢?
(1)保險是騙人的,不值得買。
很多人對保險并無好感,也不放心。“我現在真金白銀的拿錢給你,若干年后,我遭遇意外和重疾,到哪里去索賠?”
這幾年,關于賠付難和無法賠付的事件,常見諸于報端。但是合同里白紙黑字寫明要賠付的,為什么出了事情,保險公司會不給賠付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保險公司只會按照合同上的具體條款來賠,而不是按照投保人的想象來賠,更不會按照經濟人的口頭承諾來賠(除非你有鐵證)。
所以,如果你準備買一份保險,了解它的賠付范圍、免責范圍、賠付流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這樣的了解,不要期望保險業務員會主動地、詳細地告知,而需要你做足前期案頭工作,然后針對某種產品,詳細地咨詢業務員。多么詳細都不過分!
有一天,我和同學去某安保險公司的子公司門店,詳細咨詢當初在朋友手里購買的那份“世紀贏家”萬能險,有一位蔣姓女子非常耐心地解答了兩個小時。
之后我才了解到三個重要信息。
第一、這份保險賬面上的資金,每月以4.5%的利率計息。理想狀態,就是通過復利效應,在以后漫長的時間里,從一個小雪球,滾成一個大點的雪球。現實如何,有待時間去證實。
第二、這份保險附加一個意外險,針對孩子磕磕碰碰、貓抓狗咬,兩年之內都可以報銷醫療費,而不影響整個保險賬戶。但是2015年的時候,被我無意間取消了,九月份可以續保。
第三、這份保險還提供5萬元的壽險保障。
所以,我決定暫時保留這份合同,就當買了份理財產品,其他附加的意外險和保障,則是額外的收益。
同時,我還咨詢了該公司的一款組合型保險“某安福”。這位業務員態度始終溫和耐心,邊上有一位業務員跑過來說:“你們不需要問這么多,只要了解多少保額就可以了。”所以,如果遇到后面那位業務員,那么以后賠付難的問題,遇到的幾率就比較高。
其實,不是保險騙人,是很多人為原因導致賠付困難,既有客觀上業務員的素質良莠不齊,也有主觀上自己前期工作做得不夠。
(2)先給孩子買份保險。
在我咨詢到的朋友中,為孩子買的保險,遠遠多過為自己買的保險。
其實,一家人中,最該購買商業保險的人,是家里的經濟支柱,而非孩子和父母。如果這個人發生意外和重疾,會讓家里整個經濟結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
我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真的有意外和重疾,一份保險,可能不會讓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立刻陷于困頓。這算雪中送炭。
假如買完自己的必要的保險,還有閑錢余力,給孩子買一份,就算錦上添花。
(3)貴點的保險,保障好。
假如之前的誤區,你都已經澄清,那么你會首先考慮購買哪個險種呢?
這里討論的是我們這種靠工資收入謀生的工薪階層,土豪一族請隨意,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未來有任何意外,因為經濟寬裕,不會因為買錯一兩款保險而影響家庭生活格局。
但是工薪階層會。
我在縣級電視臺工作,在近二十年的采訪中,我們接觸到的貧困戶,絕大多數是大病所致。即便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也可能一場大病,回到解放前。
這句話絕對不是夸張。
我在廣告部的時候,有一個客戶經銷一種保健品。這種保健品目標群很明確,就是癌癥晚期患者。在被醫院宣判死刑之際,走投無路、求生心切的患者,死馬當活馬醫,就會來買這種保健品,最后搏一搏。
保健品并不便宜,吃好了會對我的客戶感恩戴德;吃不好,也絕對不可能去怪罪這個客戶。所以他基本是穩賺的,除了要應付工商、藥監等部門的監督檢查頭疼點。
客戶曾經說過,他自己的母親和丈人,在被診斷為晚期癌癥后,沒有動手術或者化療,就是保守治療。因為他看過太多的病人,因為過度治療,最后花了幾十上百萬,錢沒了,人也沒留住,一家人都被拖入困境。
所以,他曾經善意地提醒我,如果父母老了,真的也到了那個地步,理性點,老人少遭罪,家庭也不被拖累。
貌似很無情,很冷酷,但是事實。
按照雪球上的保險大V蔡師傅的建議,保險的購買順序應該是:
社保、意外、醫療、定期壽險、定期重疾、終身重疾、年金險、萬能險、投連險、終身壽險。(排名有先后。)
大多數人買完前頭的,就沒多少錢買后面的了,因為越往后越貴,不過這也是為什么保險公司喜歡從后往前賣的原因。
所以我首先會給自己選擇一份意外險,然后會考慮重疾險和醫療險,并且會選擇消費型的,而非高昂的返還型產品。當然,未來如果手頭寬裕,也許會補充一些。
正如三公子所說,買保險,寧可慢慢做加法,不要做減法。尤其是壽險,一買就是幾十年,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保險不是萬能的,我們不可能希望保險決絕所有問題,但是用好保險最主要的本質—轉移無法承受的風險。
3、
自從考慮買保險以來,我自己感覺開車都比以前小心了很多,不搶黃燈,避讓行人。
據說,買保險的人,風險意識會比別人強一點,對健康也會格外重視,因為這些都會增加買保險的成本。但同時,這些意識,會讓我們與風險離得更遠,與家人靠得更近。
這是額外的收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