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零售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其實馬云也不能解釋清楚什么是新零售。
但電商與傳統零售商的“緋聞”讓我們看到了,其實新零售,就是電商干掉一大批零售商后自己又來干線下。
阿里“緋聞”大潤發,國美;萬達試水飛凡電商;永輝的永輝云創。這中間我們看到沒有一家單打獨斗,成功站起來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各家開始聯姻:阿里的盒馬鮮生,阿里與蘇寧的重慶貓寧電子,阿里聯合聯華超市又與銀泰擦出火花……與此同時京東也不甘示弱,先后與沃爾瑪,永輝聯手,就連亞馬遜也開起了Amazon Go新型零售店,線上線上再一次攪得天翻地覆。新一輪的現下戰爭必將打響。
感悟:
1.首先說一下線下永遠是王道。從人的本性角度看,人在自然界中一直是一個弱小的種群,為了應對不確定的災難所以需要群居生活,用集體的力量來應對變化和危險。這也就產生了人的社會性?;ヂ摼W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違背人與人實際交流的自然屬性的。所以我們看到,線下的各種活動在互聯網高速發展,虛擬網絡高度發展的時代,越發地火熱。各種社群,學習分享會,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生長。未來虛擬網絡越發達,線下的人際交流越需要。從商業角度上看,交易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見面會產生更多的信任感,兩個人微信聊的很久也抵不了一次線下見面來的深入,同時人的感官是,聽,看,嗅,感,觸,線上交易不能讓人對商品產生嗅覺,感覺和觸覺的真實體驗。在產品特性上,電影,音樂,書籍等可能不需要線下過多的展示,但是涉及到更多使用體驗的,食品,飲料,汽車,服裝等需要很強的線下體驗。阿里與蘇寧的集合,阿里重金投資線下餐飲,京東擁抱報沃爾瑪,小米開始學習線下開店。這一切都是回歸商業的人性。
2.電商干死了一大批零售商,鼓吹的線下已死,其實是造謠,是從戰略上和戰術上混淆視聽,他做電商的時候,忽悠你轉型,等你快死了,他倒過來干你的事,把你弄的暈頭轉向,優勢盡失。最后一命嗚呼時,才發現自己被忽悠了,他們干的其實就是你一直干的。
3.輪回的規律。時尚界每年都會出當季的流行趨勢,當我們回顧時會發現,很多當下看的流行元素其實早在很多年前都已經流行過了。不論是顏色還是款式,都會出現一個輪回,周而復始。當互聯網高度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線下的體驗要求一定會成為一個爆點。目前來看已經有苗頭了。
4.社區銀行與銀行網點的春天。順豐的線下嘿店,京東的叮咚小區,都已失敗告終,行業聯合與資源整合可以考慮銀行與電商的融合與合作。
結論:在互聯網巨頭威逼利誘下艱難生存下來的企業一定要站好陣地,利用線下體驗的絕對優勢,阻擊互聯網的野蠻人,在站好陣地的同時,要學會用好互聯網工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玩法,新零售時代,不留戀線下,也不迷信線上,只有無界,方能無限。
二、中國的茶,沒有高度普及,沒有形成產業化,品牌化的一個核心原因,就是那幫自視清高“懂茶”的專業人士設置的“玄幻”門檻。
中國絕對不缺好茶,就拿綠茶來說能做成完美葉形的全世界只有中國和日本,當然中國最好。但尷尬的是“七萬個茶企抵不過一個立頓”。
感悟:
1.茶不像星巴克一樣做成街頭流行產品有一個原因就是茶與咖啡的制作流程決定了他們的差別。咖啡前期很簡單,采集,曬干,烘焙,三步了事,前期很簡單,但是后期很復雜,烘烤豆子,研磨豆子,過濾,煮……非常復雜的一個流程,讓人感覺花30元買一杯很值得。而茶前段很復雜,采茶,曬青,揉捻殺青,發酵,炒制……每個工序要求都很細致,但后期很簡單,就一杯水一泡就OK了。這也決定了茶不能像星巴克一樣成為街頭流行產品。當然現在很多時尚的茶品牌:皇茶,貢茶等,但這些都是在茶的基礎上加了其他東西。
2.茶的流行與本真被自認為懂茶的人毀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現在卻退居到一幫小圈子人的圍城中。他們不斷神話或者說玄話茶的內涵。你說你會喝茶,總有出來跟你聊兩句,茶文化,茶禪一味,茶與人生,這是驕傲但更是包袱,把它捧得太高,把喝茶解讀的太神秘,一句“你不懂”讓很多人放棄了喝茶,遠離了茶葉。其實我想問一句,什么是禪,什么是人生?其實生活的本質沒有那么復雜,茶就是生活中的一味調劑品。佛不是說,不能著于相嘛!太執著于高,玄,禪,自認為懂茶的你也其實就是形而上學罷了,中國的茶,就沒有正統,決定茶文化的還是做茶,喝茶的人,茶的千年傳承核心在于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想象一下那些高大上的東西有幾個還活著?不都進了博物館了嗎?宗教那么厲害還需要,普羅大眾的加持才能成活至今呢!茶應該回歸大眾,回歸生活本質。不要讓模糊的標準,文化的枷鎖,成為茶傳播與普及的攔路虎。茶就是茶,無他爾!懂茶的你,懂否?
(純屬胡編亂造,請各位批判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