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精神》
[英]喬治 阿克洛夫,羅伯特 希勒 著
黃志強 徐衛宇 金嵐 譯
中信出版社
《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作者阿克洛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首席教授,200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成功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引入經濟學。作者羅伯特·希勒,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2013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同時也是一位暢銷書作者,除了本書,有《非理性繁榮》、《終結次貸危機》、《金融與好的社會》等著作。
雖然曾看到有小伙伴書評說“即使你沒學過經濟學,你也能看懂動物精神”。在我看來還是有些難度,初看可以當故事來品讀,是擴展經濟視野的一個好選擇。傳統宏觀經濟學理論為何無法揭示經濟危機的根源?傳統經濟政策為何無力重振全球經濟繁榮?本書意在本書既是傳統宏觀經濟學理論和政策的顛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這些問題答案的廣大民眾的解惑之作。而如果進一步理解透其中宏觀經濟、貨幣、供需、失業等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互相牽制,我感覺還是需要重新讀一下《斯坦福極簡經濟學》,不過該書可以作為經濟的主題閱讀書單。
非常喜歡簡書作者[某人的內含子]的書評:
本書主要的切入點在于宏觀(不限于宏觀)經濟學中關于 "理性人"的假設。在經濟學中,我們把每個人抽象成“理性”的,即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采取的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換句話說,在經濟學中,人是“唯利是圖”的,只有把人的行為規范在這樣的條件里,經濟學家才能預測他們的行為,從而運行經濟學眾多嚴謹的模型。
但是,人真的是理性的嗎?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凱恩斯提出了“動物精神”的經濟學術語,指的是導致經濟動蕩不安和反覆無常的元素,還用來描述人類與模糊性或不確定性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人們漸漸發現,有些經濟學現象(例如前些年的金融和房地產危機),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上的經濟學不能很好的解釋,這些現象是由人們不斷變換的思維方式引起的,通俗來講,是由人的”七情六欲“引起的,這就與理性人的假設背道而馳。
要理解經濟如何運行,弄清楚如何管理并促進經濟繁榮,我們就必須關注能夠真實反映人們觀念和情感的思維模式,或者說動物精神。如果我們不承認那些重大經濟事件背后基本上都有人類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永無可能真正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
《動物精神》正是從“非理性的動物精神”一角度延伸開來。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動物精神的五個組成成分:信心,公平,腐敗與欺詐,貨幣幻覺和故事,每一個闡述的方式都別出心裁,時而列舉案例,時而用實驗證明,時而結合當下的實事;第二部分則從動物精神的角度,應用第一部分的理論,解釋八大用理性人無法解釋或解釋不好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經濟會陷入蕭條,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等。
核心內容是,經典經濟學對于經濟危機中各類問題的分析都存在誤導性,因為它們忽視了人性才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而這些力量中有很多都與“動物精神”相關。所以,越是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動物精神”,越有可能是理解并解決經濟問題的關鍵。
動物精神的五大部分如下,信息、公平、腐敗欺詐、貨幣幻覺、故事:
- 一、經濟生活中的信心是一種傳染病,毫無理性可言。
一向穩健投資,開創近代保險業的荷蘭人可以制造出世界經濟史上第一次投資泡沫(郁金香泡沫);現代物理學和微積分學之父的牛頓在股市市場中也曾一敗涂地。所謂投資信心,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中來了又去,去后復返,有時候,它是合理的,有時又不合理。信心不僅僅是理性預測,還是動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
信心并不僅僅是一個人自身的情緒狀態,它也是一個人對他人信心的一種判斷,以及對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時還是一種世界觀,是大眾對新聞媒體和公共討論所傳播的經濟轉變機制的理解。信心的高漲往往由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致,這些故事總是和開發新業務、某人如何神奇致富這類傳說有關。
二、公平是一種幸福,不公平是一種侮辱。
在現代企業里,如果一個組織內部出現矛盾沖突,其導火索歸根到底都會牽扯到公平問題。人性中對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追求,使得我們總是會忽視自己與他人在閱歷、教育水平及思維能力上的差異,相反我們會在同事、和上下級之間展開是否公平的對比,進而因收入和福利待遇差異而心生不滿。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企業內部,打聽自己同事或上司的收入是一大禁忌,因為這很有可能誘發一個組織的分崩離析。三、即使在一個健康法制的經濟環境里,同樣也無法杜絕腐敗和欺詐。
腐敗和欺詐代表了經濟運行的陰暗面,但是你知道嗎,它的另一面卻是創新。這個觀點是不是很顛覆你的認知。作者為什么這么說的?因為經濟領域的創新,其實本身就意味著對原有規則的破壞。只不過成功的創新可以惠及眾人,作為一種新規則被普遍接受,而失敗的創新就會被斥以欺詐和“鉆空子”。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正確認識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貨幣幻覺會干擾人對經濟生活的看法。
【案例】經濟蕭條。在19世紀的時候,美國發生過一次經濟衰退,隨之引發通貨緊縮。不少企業主為了維持企業生存,與工人談判,希望通過減少工人薪水緩和企業危機。企業主們認為,假設社會出現通貨膨脹,工人就要求企業主加薪緩沖物價上漲,那么,為什么在通貨緊縮時,企業主難道不可以減薪來緩和產業危機嗎?結果,工人拒絕了。
你不會因為物價下跌而接受公司向你提出減薪的要求,這就意味著,人們總是會執著于名義貨幣,而會忽略貨幣背后實際潛藏的價值。五、講一個“好故事”會成為刺激經濟復蘇的“強心劑”。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經濟學家一樣,可以把復雜多變的經濟生活抽象成為精密的數學公式。社會對人們來說,是一幕戲劇,而非冷冰冰的數學公式。想要重塑投資者的信心,不妨利用“美國夢”、“中國復興”等這類喜劇式的故事來激發經濟復蘇的動力。
故事以及講故事是人類知識的基礎。人類的心智構造決定了我們在敘述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和動態變化的事件時,可以將其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人類之所以產生許多動機,是因為我們經歷了一些故事,這些故事給了我們啟示并為動機勾勒出藍本。
最近對全書做了一個快速閱讀。因為本書是在宏觀經濟各要素之間的模型基礎上,提出的質疑和補充了動物精神,而自己對于宏觀經濟還沒有全局的理解,其中的一些經濟要素之間相互牽制關系理解很模糊。所以,基礎還沒理解,就來看基礎(“宏觀經濟”)上的補充(“動物精神”),似乎有些著急了。閱讀理解起來也會打折扣,只能夠記住其中的一些案例和故事,而沒有滲透其中理解邏輯關系和非理性推論。期待后面的紙質檔閱讀and閱讀筆記產出。
非常喜歡簡書作者[某人的內含子]的書評,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將書評寫地如此談吐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