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書,學到張繼的《楓橋夜泊》那是要背誦下來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可能姑蘇城離我太遠,可能寒山寺與我無關。月落烏啼倒是天天相見,但江楓漁火在過去的生活里沒見過,更別說夜半在客船聽那鐘聲綿延。
我喜歡“姑蘇”這個名字,好聽好讀。
姑蘇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杜荀鶴筆下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亦或者是白居易說的那般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
魚米肥沃之地,人間天堂之境,這讓我好生向往。
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杜牧口里的它,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好一個多少樓臺煙雨中!
盡是姑蘇的溫潤、細膩、小家碧玉。
1
再次讀到張繼的詩是因為我爸,去了一趟蘇州的他竟然沾染上了一絲文雅少了許多糙漢子的勁。
他拿著一把折疊紙扇,在我面前不無得意的徐徐展開。一副就他讀過書別人都不識字的表情,開始念誦扇子上的題詩。正是那一首《楓橋夜泊》。
起初并未在意,我識字,也能讀,還能背誦全詩呢!但是看我爸一臉的驕傲,不忍打斷。
突然他說:你知道寒山寺,那你知道寒山、拾得嗎?
我愣了,因為我只知道寒山寺,且僅限于詩里。
我爸在蘇州的日子,每每晚上和我通話,他都會告訴我他在干嘛,而十有八九是遠遠望著寒山寺。
他和我都是宅不住的人,就算一個人也要出去走走。所以,每晚散步他都會走到寒山寺外。
我其實一點都不好奇寒山寺的,我喜歡江南水鄉,主要鐘情于古鎮古樓古巷青石板。一個涼爽的清晨,我爸泡了一壺茶坐在小花園,特別有興致的和我聊天,說那些他在蘇州的日子。他喜歡講故事,而我正好喜歡聽故事。
他講蘇州的園林多么別致,蘇州市場上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甚至連街道、廁所都要說道說道,只因為蘇州的街和公共設施讓他覺著干凈舒服。他去了那么多城市,也唯有蘇州讓他覺著耳目一新。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講寒山寺那一段。
一個休假的日子,天氣尚好,早早的,我爸將自己收拾一番出了門,徑直去了寒山寺。本來打算買票去寺里游走一番,但遇到了疑似領導,大概是到寺里視察。領導身后跟了一波人,有講解。我爸聽著講解跟著人群就進了寺,他還挺疑惑怎么都沒人讓他買門票,后來一想,暗暗慶幸自己出門收拾了下,估計是被當成領導同行人員了。
一路我爸都挺自覺的蹭著講解,還在心里贊了一下,講得真好。
于是,他把聽到的都給我講了一遍。
第一次知道寒山、拾得,就是我爸那時候講給我的。
他說,寒山寺之所以叫這名,就是因為有個叫寒山的僧人。他說,寺里不僅有寒山,還有一個叫拾得。他們同修同進,關系好得很。
他講得粗淺我卻聽得入迷。
就是那時候,我開始憧憬那個叫寒山寺的地方。
2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一段我喜歡至極的對話,出自《寒山拾得忍耐歌》。
于日常閑談中方顯大智慧。有睿智的哲理,才有無限的生命力。
關于寒山寺。
縱使這一千多年來多次遭遇火毀,它一直在那里。供著釋迦、迦葉、阿難、彌勒、韋陀、寒山與拾得諸佛像。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蕭粱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玄宗時著名禪師希遷于此創建珈藍,題額曰寒山寺。
再說說寒山。
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不知為何許人,世人不知其名,多稱他“貧子”,隱居于一個叫“寒巖”的地方因而得名“寒山子”。
一說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
另說他乃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因遭皇室妒忌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巖。
他從何處來,我輩皆不知。
而拾得呢。
本是棄兒,被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于赤城山撿來,取名“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后出家。長大后,上座就讓他在寺中掌理食堂、香燈事宜。
寒山好游歷,喜自由自在的生活。后來到國清寺,與拾得結為至交。因其貧困,拾得常把殘食盛放在竹筒里讓他帶回充饑。
寒山到國清寺,常獨自躑躅于廊下,有時發呆望空謾罵,有時叫嚷著開別人玩笑。寺里僧眾不耐煩會趕他,他卻滿不在乎的翻著身子拍拍手,然后哈哈笑著離開。
寒山、拾得常結伴云游,均喜歡吟詩作偈,他們是唐朝詩僧的一段佳話。
據傳,唐代貞觀年間寒山、拾得入主妙利普明塔院,廣興佛法,后普明院才易名“寒山寺”以紀念之。
寒山與拾得,“和合二仙”是也。
寒山、拾得二人佛法高妙,詩才橫溢,佛門弟子認為他們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轉世。二人蹤跡怪異,總是滿面春風、拍掌而笑,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誼,推崇他倆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清代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民間奉為“和合二仙”后名揚天下。
二人最后去往何處,無從考據。
有言,臺州牧閭丘胤問豐干禪師,何方有真身菩薩?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意指豐干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說后,二人隱身巖中,人不復見。
胤后再次尋覓均不得見。遂遣人錄其二人散題石壁間詩偈,今行于世。
便是那《寒山子詩集傳》。
3
至今有關寒山的史料很少,多有傳說成分。寒山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也不大,至少正統文學史上未有詳盡記載。
但寒山卻“活”在日本當代。
日本人奉他為禪宗大詩人,對寒山詩更是評價頗高。曾有日僧成尋于天臺山巡禮參拜得《寒山子詩集一帖》后帶回日本流傳開來。今藏于日本皇宮圖書館的便是最早的寒山詩版本。
古往今來,若說對日本文學、宗教、繪畫、音樂、商業甚至政治、社會等諸多領域都產生深刻影響的中國詩人,首推寒山。
現在中國,只能在書中見寒山。
而在日本,卻處處可見“活著的寒山”。
一些日本的政治家,頗為喜歡寒山的思想和詩作。
1977年,日本出版了“寒山圖”郵票,要知道能上日本郵票的,都是偉大的人物。
寒山詩和寒山的形象,至今仍是日本文學中隨處可見的素材和主題之一。
在日本MOA美術館收藏著最早的日本“散圣”作品,就是寫有一山一寧題贊的《寒山圖》。
在日本,生活中也總能遇到寒山。有飯店就叫“寒山”,店里掛寒山、拾得的畫。有以“寒山”命名的中華料理。喝酒也能遇到,“梅乃寒山”、“寒山水仙”、“寒山水”,一款叫“圓覺”的芋燒酒,酒瓶上就畫著布袋和尚和寒山、拾得。連日本刀制作評選比賽的特別大獎都叫“寒山獎”。
為什么日本人喜歡寒山?
寒山詩的思想和意境多表現無常。
不僅吟詠無常,還以一種贊美的態度吟詠。
像這樣的幾句。
欲識生死譬,且將冰水比。
水結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應生,出生還復死。
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
無常是佛教的一個基本觀念,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卻不喜歡,因無常往往與寂滅相關聯。但日本人對無常卻有著諸多正面的體驗和贊美,比如美學里的破敗、凋滅,櫻花落時最美。國人以春花似錦為美而惜時悲秋。
因此,作為中國詩人里的異數,寒山詩中大量吟詠無常與日本文化的無常觀不謀而合。寒山備受日本人關注,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文化。
寒山的詩通俗易懂,極少用夸張的修辭,也接近于日本人的審美。所以,日本人比國人更喜歡寒山。
只是可惜了!
寒山活像個叫花子,頭戴樺樹皮做的帽子,身上僅以破衣遮體,腳踩一雙木屐,面容枯瘦,神韻超脫。他總是出語奇特,話里深含至理,但大多數人不會用心體會他那些看似無邊際的話。
豪放的寒山,常于山野林間和放牛的孩子狂歌大笑,悠然自得、至情至性。與至交拾得云游四海,互相唱和。快意人生當為此!
去年在天津,行至津門故里,見“和合二仙”塑像,不甚歡喜。
歷經千年的寒山寺,信眾來了又去。再無寒山與拾得。
想今生定要去那寒山寺,于佛像前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