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對不起。”一話最早出自太宰治早期的作品《二十世紀旗手》。 《人間失格》中,主人公葉藏頹靡殘敗的一生正應了這句話。
而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多次借鑒了這句話:松子的作家情人“經常很認真地說自己是太宰治轉世的”,在幾番作踐松子和自己后決定臥軌自殺前留給松子的字條上寫道:生而為人,對不起。松子臨死前在破舊獨居小屋的墻上重復書寫:生而為人,對不起。
這句話聽起來十分消極頹廢而令人困惑:生而為人,有什么好道歉的?為什么“對不起”的理由竟然是“生而為人”?人生中有那么多樂事,到底是經歷了什么才會如此頹喪?這看起來像是常常45度角仰望天空者的無病呻吟。事實上,作為旁觀者或許無法理解,但處在主人公所在的境遇,便能深切地感受到這句話背后的悲涼。
《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的絕筆之作。在小說發表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殺了。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太宰治的一生確實十分具有戲劇性:他出身豪門,父親是貴族院議員;他一生立志文學,曾師從井伏鱒二等小說名家;大學時代曾積極投身左翼運動,卻中途脫逃;五度自殺,四度殉情未遂,三十九歲時與最后一位情人投水自盡?!度碎g失格》的主人公葉藏的一生,其實就是太宰治一生的寫照;葉藏的所思所想,也是太宰治的心路歷程。正如史鐵生曾說:寫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實的他人,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
葉藏從小體弱多病,幼小而敏感的心靈不斷窺視著相互欺騙、自以為是的人類。人性的虛偽、庸俗、狡詐、自私、冷漠讓葉藏深感恐懼。他孤獨而絕望,對人類小心翼翼地施以卑賤迎合的態度。他通過扮演“小丑”,偽裝成一個“笑面人”來逃避自我。他可以逗樂別人,也“吸引”了一些女性,但事實上,“對人類,我始終心懷恐懼,戰戰兢兢,而同為人類的一員,我對于自己的言行舉動更是毫無自信,只能獨自將懊傷偷偷鎖進心中一隅,抑郁、神經質,統統深藏起來,同時裝出一副天真無邪的樂天模樣,逐漸將自己改造成一個裝瘋賣傻的怪人?!睂ψ约旱臒o能和“罪意識”,對“人類”的恐懼和失望,使他認為自己不配作為一個人而活著。他有過幾段情史,交過所謂的“朋友”,也追求過夢想——成為一個畫家,但最終一切都以最糟糕的形式結束,被送到瘋人院,走向了毀滅。
小說還有一個譯名是《失去為人的資格》。葉藏一生都活在抑郁陰暗之中,始終覺得自己“失去了為人的資格”,讓人唏噓。而這種病態的人生,其實是有淵源的。
太宰治是家中第六個兒子,父親十分忙碌,母親又體弱多病,他是在叔母和保姆的養護下長大的。從小父母的缺位讓他有著寄人籬下的孤獨和哀痛。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在寄人籬下的陰影中小心翼翼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敏感而自卑,缺愛讓她內心十分渴望愛。太宰治渴望被愛卻又無法得到愛的痛苦在孤獨中漸漸放大,他感到自己被外界排擠、被世界拋棄。而這也給了他機會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和人類。他看到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于是感到被世界拒絕的太宰治也拒絕了這個偽善的世界,他變得純粹而極端,愈發把自己和世界隔離開來。
葉藏的人生和真實的太宰治的人生如出一轍。他對人類恐懼,但又渴望被世人接納。于是他才用“丑角精神”去要求自己,用偽裝出的笑臉不斷取悅迎合別人,對別人的要求全盤接受,不加以抵抗。但是虛偽的外表不能說服內心的自己,他害怕被世人揭穿,于是在懦弱中不斷自我否定,最終走向了毀滅。
但葉藏內心實際上并不是沒有一點光亮的。書中寫道:“我,極度恐懼著人的同時,又無論如何無法對人死心?!毙≌f的最后,酒吧的老板娘說:“我們認識的葉藏……也還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呢?!笨上У氖?,葉藏從未感到過愛。
如果你不能理解葉藏的性格和悲劇,那你可能也無法理解《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生的慘絕不堪。
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边@句話半點不假。松子的確很可憐:當老師時,被人誣陷盜竊離職;在家里時,父親只疼愛病弱的妹妹而忽視自己;在外闖蕩時,先后遇到五個男友(落魄才華作家、才華作家敵人、害她入獄的小野寺、理發師、曾經誣陷她的學生)卻被暴力對待,一次次被拋棄,做過脫衣女郎、浴女這些不光彩的工作最后都是一場空;就連結局,都是在變成一個蓬頭垢面肥胖臃腫的丑老太婆之后被小混混惡棍打死。慘到讓人心疼。但松子也的確有“可恨”之處:不愛惜自己,輕賤自己,付出自己最熾烈的愛給不可靠的人,性格沖動起來甚至會掐著妹妹的脖子,因殺人而入獄。但是,松子卻也是龍洋一口中那個“神”。
很多人不喜歡松子。她在生命的最后反復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有的人就說這是她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他們認為松子性格扭曲、三觀不正,松子不懂得自尊自愛,松子只是男人的依附品。她對愛不懂取舍,來者不拒。豆瓣高票短評中有一句話:“她不明白人生失敗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舍棄自尊來博得并不值得擁有的所謂愛。”但站在松子的角度,或許正如影片中所說:“她只是不想一個人?!?br>
松子和葉藏是不同的,松子一直在追求愛卻一直與幸福失之交臂,葉藏卻是在拒絕和自我埋葬中走向虛無。但他們又是相同的——都是在極度缺愛之后極度渴望卻又無法得到愛。松子每次陷入絕望都會問一句:“為什么?”沒有人回答。他們內心脆弱敏感,神經質地繃著一根弦,一觸碰即斷。
松子的悲劇來源于失敗的家庭教育。她從小不被重視,渴望得到父愛,可是父親只關心病弱的妹妹。松子偶然發現自己的鬼臉能博父親廉價的一笑,便習慣于做這個鬼臉,以致于留下了后遺癥,還害自己丟了工作。
不被父親認同,幼小的心靈里也就埋下了不認同自己的深根,并影響了她的一生。之后的人生,從來害怕自己孤單一人,因為自己不認同自己就無法存活,所以,只能靠和別人在一起,來得到別人的認同,從而堅持著活下去。這就是為什么她會死心塌地愛上那些渣男,寧愿付出的是被打被罵舍棄貞操的代價。因為在跟那些男人在一起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確實是真的相愛過的。當然,也正是這種得到認可的追求,讓她在一次次站在懸崖邊上之時都鼓足勇氣活了下去。這種對生的熱愛與渴望,是身臨她的那種處境的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這既不是教我們去“勇敢追逐愛”的正面教材,也不是勸誡我們“不要把愛情浪費在注定會毀滅你的人身上”的反面教材,所以,我并不認同松子這種犧牲自我的愛情,但我很欣賞松子這種付出愛、不輕易放棄生命的堅持。
不論是《人間失格》還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當中都傳達出一種消極的情緒,葉藏和松子的人生觀也無法讓人茍同,于是有人就問,讀這樣的作品究竟意義何在?
一個知友答道:“對于遲鈍而健康,興高采烈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那些敏感而柔弱的人的世界的?!薄澳銈兂嘧闳魺o其事走過的地面,對我們而言則鋪滿被燒的通紅的石頭?!?/p>
看這些作品不一定要從其中看出個所以然來,也不用背上新的價值觀,更不用談它們對于我們的意義。有時候,僅只是感受一下別人的世界,都會感到震撼。
且不說世界上定有與主人公命運相似的人存在,叩問我們自身,無法在書中找到共鳴,莫不是一種幸運?未曾經歷,所以坦然。
若以中學時代做閱讀理解的態度來說一下我的感受,這兩部作品都體現出童年經歷對人一生的影響,以及家庭教育對人格完善的重要性。
葉藏和松子都是討好人間的小丑,葉藏戴著面具逗人樂,松子做鬼臉來緩解內心的不安。
在我看來松子身上,其實也有一種“英雄”主義。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只有一種,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我無法確定松子是否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但她的確幾番在瀕臨絕望之后又活了過來,繼續付出自己的愛?;蛟S這種做法是盲目的,但這樣的勇氣,對生的本能的渴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她正是“憧憬著白雪公主或者是灰姑娘這樣可愛的童話,可是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明明希望變成天鵝的醒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渾身漆黑的烏鴉。”
生活中雖有討好人間的小丑,卻也有真誠坦然的天使。但愿每個人都能被人愛,也能愛別人;知人也自知,永遠自信而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