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是醒著的人還是睡著的人?
我想很多人都是睡著的人,我也不例外,有時候是醒著的但又好像是睡著的人,兩者循環切換著生活,我想你也是有這樣的狀態
給大家分享在《認知覺醒》書里的一句話:“醒著的睡著的人”,我覺得很經典,實實在在的年輕人生活現狀,算是學習了,看看你是不是也是睡著的人還是醒著的人?
什么是醒著的人、睡著的人?
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夢想與現實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
一時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這世界的真相?
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他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個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
最后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嘆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他們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
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隊伍,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
他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狀況,想要去做嘛,卻又不想還是想繼續躺平比較舒服
經常收到一些小伙伴跟我說,我想提升自己,想開始看書,卻沒堅持幾天就放棄了;想開始早起,第一天很積極,第二天打回原形;我想開始運動跑步,第一天很好,第二天也還不錯,很激動,感覺自己有在認真地改變了,過了一個周,癱瘓了,覺得太累了,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了;所有的開始都是白費力氣。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
一個沒有睡醒的人是迷茫,焦慮,無聊,對自己的生活不了解,對自己也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哪些是自己該要的,哪些是自己不該要的,一度的陷入舒適區,遲遲不想卻身體很誠實的在行動
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但還是去做了,總是做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事情,比如有時間就花在刷手機上,經常找朋友聚餐喝個爛醉
從未主動去做一些自己需要的事情,比如讀書,學習,運動,成長等,做有意義的事情卻沒有得到主動過
一個睡醒的人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有目標,有計劃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主動是清醒的事,模糊是睡著的事
也不能說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是清醒的,覺醒的,每天努力也不代表自己是覺醒的,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
認知對于我們來說很重要,不是你每天很充實的做事,你就是覺醒,不要一味的瞎搞,瞎努力都是模糊的人生,不但需要我們時刻保持對待任何里外有一度的認知覺醒,而且還要保持持久性的耐心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就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清晰
希望大家不要做一個睡著的人,而是要做一個醒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