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羞恥心”,大家都并不陌生。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羞恥心”呢?人到底應不應該有羞恥心呢?
有這么一段話:“上帝造人,將良心安放在人心中。當人做了違背良心的事情時,就覺羞恥。羞恥,是人犯罪后才有的。在《圣經創世記》中記載:上始神亞當犯罪后,上帝尋找他,問他在哪里時,亞當就躲藏起來。人類的羞恥心是從那時開始的。”
羞恥心其實是有自知之明的一種表現,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道德評判,是對自己不當行為的一種認識和反省。羞恥心是一種自尊心的表現,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文明意識,也做人的基本準則。
知羞恥本質上也是對榮譽的一種肯定及對不文明行為的厭棄。它是對假、惡、丑的憎恨和對真、善、美的向往,是內心明是非、辨善惡的表現。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個體,無恥最可怕。一個人的自尊心是自我價值的核心,是這個人精神的脊梁骨,它的下面有兩條深層的根:羞恥心和上進心。而羞恥心,是一個人行為方式由“動物”變成“人”的關鍵,使人在做了壞事時產生羞恥感而痛苦因而遠離這些壞事。而人一旦沒有了羞恥心,那么他的行為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子,根本就無關緊要。這樣他的行為就失去了社會制約,他身上的動物本性使他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干。沒有了羞恥之心的束縛,人做任何事都肆無忌憚,那么這樣的人和動物有什么區別呢?
對于作為學生的我們來講,最簡單的羞恥心就是--作弊可恥,因為它會讓人懶惰,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到了考試時依然有僥幸心理,所以鋌而走險,最終欺騙了老師,欺騙了家長,更欺騙了自己。拿平時抄作業、課堂小測上偷看別人答案、考試作弊來說,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的過程。當一個人抄襲作業后沒被發現,他會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慢慢的,課堂測驗偷看答案,最后甚至在考試時都養成“習慣”。整個過程中,看似這個人某種意義上“占到了便宜”,實則他的羞恥心一直在為他買單--他的羞恥心在一點點變弱,以至于到后面他腦海里淡化“恥”這個字,在社會上做出違法的事。
馬克思說過:“羞恥是一種內向的憤怒。”這種憤怒能促使行為主體,抑制導致羞恥感的再次發生。可以說,羞恥心是青少年對自己不良行為感到羞愧而激發的向上的動力。羞恥心能促使人及時改正錯誤,并吸取教訓繼續向好的方向努力。
所以,人應不應該有羞恥心,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