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是一個漸漸上鉤的過程,上演員的鉤、上導演的鉤、上編劇的鉤。
每次意識到自己上鉤之前都會在心里說,哦,原來是這樣啊;難怪,我就猜了。直到最終結尾,不得不感嘆,居然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處理這個題材(如果說出是什么題材就等于劇透)。
一個愛管公共事務天天上信訪辦以至于人見人躲的老奶奶,一個憑按原則辦事而升職做信訪接待的學霸小鮮肉,兩個角色撐起了整部戲。全戲不論情節怎么急轉深入,都圍繞著我能說這個中心思想,并且將我能說的意義進行不斷豐富。
兩個主角一系列的沖突就像一條繩子上的若干個結,沖突過后的講和就是將這些結一一解開。每次你以為解開一個結就完事了吧?下一個結又很快拱出來。但不看到結尾,你是不會知道最終那個最關鍵的結是什么。而只有看到結尾,你才明白編劇導演演員們為什么要這么“下套”。
解結的過程其實也是兩個人不斷地深入地認識直至徹底理解的過程。然而,現實生活中,年輕人對老年人的理解要做到象電影里那樣,幾近不可能吧。
年輕的時候,對老年人這個群體都會有固化的標簽式的看法,廣場舞啊、發中老年表情包啊。對,我們沒有興趣去探究這些標簽背后真正的原因,甚至不認為這些老年人也曾年輕過。我們有大把的世界要去闖,有大堆的志向要去實現,我們不是沒空,而是有一種幻覺,世界就是以我為中心而存在的,未來是屬于我們的,至于過去,如果我們沒有到過,便與己無關。
只有到了中年,經了一些事,捱過一些苦,受了一些氣,看過年輕人甚至是整個社會對非年輕人的一些白眼和冷遇,突然有一天明白,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而老人們也曾年輕過。一旦有了這個念頭,再來看身邊的老年人,便會有不一樣的視角。但我想離理解可能還差得遠,但好歹從原來對老年群體的屏蔽狀態中擠開了寬容和悲憫的空間。
但我也認為如果向年輕人呼吁或者倡導對老年人的理解是沒有意義的,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理解或不理解其實是生理性的,只有身受方能感同。好在年齡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除非英年早逝,每個人都有機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