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寫了一篇如何解決負面情緒的方法論后,仔細一想,和曾經的自己一樣(現在的自己偶爾也是),每每遇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場合,會面紅耳赤的人是大有人在,而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個人的成長,最主要的是讓自己陷入而無法自拔。于是,我覺得自己有使命、有責任來寫一篇文章,幫助大家,也是幫助自己更好的厘清思路,姑且稱之為“改變羞澀的方法論”吧。
也許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遇到陌生的、第一次見面的人,還沒有說話就已經面紅耳赤;公眾場合講話總是斷斷續續,尤其是當別人因為意見相左而打斷的時候,更是羞澀難當;在工作、生活中,因為某一件事情做得不夠妥當(在別人眼中),而受到指責或者說辭的時候,臉色潮紅,而且在后續的做事中總會因為這種指責的影響,這種看法的影響,而不自覺得受到干擾,瞻前顧后、怕三怕四;在KTV或籃球場下休息,看到唱歌唱的好的或跟隊友聊天時,總覺得自己的唱功或說話水平太差,而不敢上前,或不能插入話題,而這所有的等等,都是我自己在上一輩子些許經歷的索引,且讓自己飽受摧殘,這樣的自己,人緣差,與別人交流能力差,因為沒有信心,情況越來越惡化,最終逐步走向“自我孤立”,終于有一天自我發現,我們不應該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在這個互聯網的社會,大家更應該是用“超級個體”的心態去生活、工作、成長,還好,現在的我基本已完全從這中窘迫中走了出來,幸甚至哉。
分析來看,究竟是什么導致了羞澀這種負面情緒的產生呢?
從小以來保守的家庭教育所致。
孩子本身就有怯生的情緒,而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確的引導,鼓勵孩子去和更多的小朋友溝通、游戲,而用“我們家這孩子就是怕生、真乖”的言辭不斷暗示這種羞澀疏于這種常態化的表現的話,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入封閉的、不與人交流的程度,而且越陷越深,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性格本身就是內向的,然后將羞澀也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性格的一部分。而對于像我這種從小在農村生活沒見過多少大世面的人來說,顯現的就會更加明顯!
缺乏自信。
無論是從相貌的、家庭的收入,環境的影響,都可能造成自信缺乏。進而造成膽怯和羞澀,因為覺得自己是內向羞澀的性格,所以就會不再、不敢更多的和更多的人交流,就像有的人說的“誰誰誰,會來事,我不行”是一樣的,慢慢的,不能和他人愉快的交流和接觸,成了他的一種心病,進而發展成了一種日常的交際手段“躲”,朋友喊著出去玩,總是用各種借口搪塞而爽約,覺得這個事情做不好,會有人批評,就千方百計推脫,進而失去一次又一次進階的機會。很久不見的朋友見面之后,也是表現不出來所謂的久別重逢的欣喜感。
對陌生環境、陌生人的過度膽怯和對自己的過度關注。
總想表現出更好的自己,殊不知越想表現越表現不出來,總是帶著高要求去交際,往往反是適得其反。
就事論事的能力偏差。
生活、工作中,你總能見到這樣一些人,遇到一件事時,總會說“你這人做事就是怎樣怎樣的?”,或者就是翻出很長時間的老賬來對質,用很久以前的事來說明今天遇到的道理。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因為羞澀,你總是會用過去的他人或者用遇見過的相似的他人來衡量面前的這個人或事情,進而做出對當前事情有失中庸的判斷。
那究竟如何改進這種羞澀的情緒呢?
提高對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的感知。
①多一些細致觀察后的鼓勵和贊美。
初次見面或多次見面之后,對于陌生的環境或陌生的人,盡量多做細致觀察后的贊美,但不是空洞的、寬泛的鼓勵。比如今天的天氣特別棒,詳細描述為風輕云淡,萬里無云等等,今天某某人的衣服穿得真帥,詳細描述為花格襯衫配牛仔褲再加上恰如其分的金色邊眼鏡,絕對的是華爾街的成功人士等等。而這種贊美的境界追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求辭藻華麗,但求受用之人感覺細致入微。
②見面之前提前多做準備。
這點非常重要,就像演講前的文稿準備和演講預演一樣,從服裝的干凈得體,見面使用的問候語到現場需要使用的禮貌用語等等,都得提前做一些精心的準備,要給人一種干凈整潔、禮貌而不拘謹、幽默風趣而不失尊重的感覺。
凡事就事論事,切不可就事論人,甚至掉入不可回拔的陷阱。
用《戰天京》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說,就是用“未來不迎、現在不雜、過往不戀”的態度去“就事論事”,就像曾國藩在處置“天津教案”那件事一樣的,不卑不亢、不屈不撓,事事謹慎,一針見血,無可挑剔。
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共鳴。
如果深究很多人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原因,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應該占到了多數的原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擁有不斷的換位思考能力,保持良好有效的溝通、良好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的能力,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