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接受記者采訪時的回答,犀利且直白,把社會階層的分立用最直白的話說了出來。
或許這位新晉狀元覺得這話還不夠勁爆,于是又當著記者的鏡頭又補了幾刀。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的比較牢靠,所以最后(成為狀元)自然就水到渠成。”
熊軒昂的采訪視頻播出后,在網絡上引發了很多人的感慨和點贊,很多人稱贊這位狀元是個耿直boy,能當著記者的攝像機鏡頭說出“寒門難出貴子”觀點來,而不是感謝老師、感謝父母、感謝國家等政治正確云云。
我想說的是,就算這位狀元郎當著攝像機的鏡頭說出了“寒門難出貴子”觀點又怎樣?
沒有怎樣!除了大家紛紛贊揚他耿直之外,沒有其他的改變。
說農村孩子難上好大學的熊軒昂并非信口開河,自相關調查和數據顯示,中國國家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
2006年1月,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對國家重點高校進行了調查。多個國家重點大學,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
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消息反映的不僅僅是階層固化,階級分化嚴重。更多的是人們對如今教育的思考。
我在教育行業的經驗不多,接觸的都是名工子弟。最深的感觸就是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一線城市和中小城市完全是不在一個道上。當然最苦的還是鄉村小學的孩子。新鮮的教育血液很難流進來,進來了也很難留住。
很多的老師考到了編制之后都會想辦法調離鄉村,這樣循環往復。新的老師在鄉村學校學到了經驗后去經濟條件更好的地方發展。鄉村學校哪來的新鮮血液呢?就是有也是極少數。這也難怪大家都要擠破頭上名校或者去大城市發展。
如今雖然很多鄉村地方的經濟也在慢慢的見好,可是真正能夠靜下心來把熱血灑在鄉村教育土壤上的又有幾個呢?
有一次在公車上無意中聽到學生家長的對話,一所鄉中心幼兒園就只有一個是幼師專業的老師,其他的老師最多就是初中畢業;一個航空大學的實習生在村小學待了半年就走了……這還不是山溝溝里的地方,出門就有車到縣城。
然而一邊是學校沒有合適的老師,一邊是畢業生想回生源地考試各種限制條件。想想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考到了編制又有誰愿意待在鄉村小學呢?
看到以前老師發布的招聘,突然想到了這些。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
大家晚安!我是夏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