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大人
上周,74歲高齡的陳彼得像個新人一樣登上了《中國好聲音》的舞臺。
音樂仿佛是他繾綣不忘的戀人,走過半生的路,這位白發童顏“少年”彈著吉他唱起歌,仍舊是心動如初的模樣。
做為華語樂壇的前輩,陳彼得老師自走上舞臺起,就博得觀眾一致掌聲。這掌聲既是對這位老人的尊重,更是對他數十年音樂造詣的致敬。
節目中,精神矍鑠的陳老,自彈自唱一首深情英文歌《remember me》,但現場無一導師轉身。
其實在演唱過程中,哈林和李健就猜測出這是位年長的歌手,憑借豐富的導師經驗,自然不難判斷出這是一位大腕。
因此,四位導師不轉身也是在意料之中,以陳彼得的威望資歷,的確沒人能做得了他的導師。
01
一生做好一件事,活到老唱到老
很多內地人對于陳彼得可能有些陌生,但若說起他的作品,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
費玉清演唱的《一剪梅》、李茂山演唱的《無言的結局》、張行演唱的《遲到》等歌曲,均是出自陳老之手。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歌捧紅了劉文正、費玉清、鳳飛飛、高勝美、歐陽菲菲等一大批天王天后。
自此人們戲稱陳彼得為“救火隊”,那些不紅的歌星,只要唱一首他寫的歌,百分之百會火遍大江南北,“臺灣流行音樂第一推手”由此誕生。
陳老在節目中,哼起了李健那首成名作《傳奇》,之后這對“忘年交”還即興演唱陳老的經典曲目《一條路》。
一個是舞臺上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老者,一個是座椅席上隨聲附唱的李健,如此特別的跨年代合作,將一位樂壇前輩的神采和神韻展露無遺。
哈林不禁連連感嘆,陳老歌聲中的韻味“年輕人都比不了”。其他導師也紛紛表示要向陳老學習。
陳彼得表示,自己選擇來到“好聲音”,正是為了感受“這些孩子有多不容易”,切身體會他們在追夢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為了能夠切實體驗孩子們的生活狀態,陳彼得提前十多天就來到了節目組,和孩子們同吃同住。
分享音樂,分享快樂,也是陳老此行的目的。
我還能來,我為什么不來呢?
每個人都曾年輕過,陳老卻活成了人們心目中老去的樣子。他還說,2018是他重新出道之年。
沒有什么身段要刻意放下,能夠跟那么多孫輩的年輕人一起體驗這個過程,他很興奮,也很滿足。
人生這個舞臺,永遠屬于那些敢于攀登的追夢之人,而熱愛和好奇,正是治愈人生痛楚的良方。
生命在于體驗,不管曾經歷多少世事,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態,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
02
少年成名獨領風騷,終成一代音樂教父
說起他的人生經歷來,真的是一個傳奇。
陳彼得,原名陳曉因,1944年出生于成都,父親是廣東潮汕人,母親是成都人。
6歲時,他跟隨父母舉家遷到臺灣,從此故鄉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只剩下稀薄的記憶。
大學時,他學習的是“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后,他開始在各大歌舞廳駐唱。還自制一把電吉他,和陶大偉(陶喆的父親)組建樂隊,成為臺灣最早一批流行歌手。
陳彼得不愛唱當時的流行音樂,而沉迷于披頭士、貓王等搖滾歌曲,抱著吉他反反復復練習。
這時,個性鮮明的他被當時的音樂泰斗翁清溪一眼瞧上,后者可是天后鄧麗君的御用作曲人。
“這小伙子,不得了。”
那時的臺灣樂壇,除了翁清溪、莊奴等人原創外,皆是翻唱歐美日本的,陳彼得決心打造出一片原創天地。
自此,他抱著一把吉他,開始瘋狂創作。
他為余天創作《含淚的微笑》,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為費玉清寫下《一剪梅》、《幾度夕陽紅》,費玉清立刻大紅大紫,人人尊稱“小哥”;
為劉文正寫下《遲到》、《一段情》,原本不溫不火的劉文正馬上聲名遠揚;為楊鈺瑩寫下《等你一萬年》,為陳明寫下《燈火闌珊處有你》,兩人的歌唱事業隨之達到巔峰……
他是華語樂壇引進西方流行樂的第一人。融合了R&B、搖滾、迪斯科舞曲等時髦的元素,引領流行樂的風潮。
毫無疑問,陳彼得是當之無愧的臺灣樂壇流行樂教父。
嚴格講,他是臺灣現代音樂第二代大師,在他之前已有翁清溪和莊奴,在他之后出現了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等等。
在最火的七八十年代,他的影響力應該是現在的“周杰倫+方文山×2”的效果。
03
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
后來,陳彼得因為一些其他原因,離開臺灣樂壇,回到闊別近40年的故鄉。
第一時間,陳彼得直奔出生地成都,去尋找母親念叨過一萬遍的擔擔面。他狼吞虎咽地吃著面,豆大的淚水止不住地掉進碗里。
之后,他從成都到廣州,再從廣州到北京,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他四處游走,回歸自然,洗凈心靈上的污濁,抑郁癥漸漸自愈。
十多年間,他用零碎時間寫點歌,練習廚藝,還結了婚,生了孩子。
2000年,《同一首歌》邀請陳彼得在工體演唱《一條路》,開始了“北漂”生活。
在三元橋附近,他開了一間名叫“喜鵲棚”的錄音棚,為熱愛搖滾的年輕人提供幫助。
這可不是一般的棚子,竇唯、何勇、謝天笑、窒息樂隊、鮑家街43號,內地知名的搖滾先驅,都曾在這里錄過音。
他還在錄音室里開辟出一個小酒吧,親自給搖滾歌手們做飯吃。每當看到他們實現夢想時的快樂,他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陳老過生日時,崔健、竇唯、梁和平等都來為他慶祝。崔健還特意為他彈琴唱歌祝壽,足見陳老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當這些年輕歌手一個個成了叱咤風云的搖滾明星時,陳老感覺自己是時候“退隱”了,于是離開北京,回到廣州。
如今,陳老在廣州開了一家名叫“77G”的小餐館,坐落于麗江花園,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紅餐廳。幾張小桌,墻上幾把吉他,這就是他的小店。
店雖不大,但很實誠,可以不賣,但不能賣次品,這是陳彼得老先生的做事風格。
陳彼得說,一百歲以后我的墓志銘可能是:
這里躺著的是一個喜歡音樂的人,一個熱愛故鄉的人,一個熱愛世界的人。
04
悲壯歷史跨越千年,激起萬千家國情懷
除了好聲音之外,陳老今年三月份還登上了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的舞臺。
當一首慷慨激昂的音樂響起,主角還是那位精神抖擻,穿著銀灰色西裝,一把吉他背在身后,猶如仗劍走天涯的江湖大俠。
前奏一響,吉他聲劃破長空,炸裂的鼓點瞬間點燃熱血,連評委都震驚地捂住嘴巴。
聲音高亢中帶著沙啞,極具穿透力,猶如草原的蒼老雄獅,發出低沉的怒吼。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詞的點睛之處,歌曲也推向高潮,婉約的歌詞瞬間激蕩豪邁。老人揮舞手臂,直指蒼天,滿腔熱血激情迸發,豪氣沖天!
這就是那首霸氣外露的《青玉案 元夕》,陳彼得與辛棄疾跨越千年攜手合作,他們都有著共同的家國情懷,以及對故土的俠客柔情。
這首歌不僅唱出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也唱出了他前半生的苦心孤詣。
過后,陳彼得說了這樣一席話:
我覺得古詩詞,那是我們祖祖輩輩留下來最珍貴的東西。一個樹要有根,這個文化就是根,所以沒有文化基礎的這種音樂,是不會長久的,也是不會偉大的。
中華文化歷來源遠流長,古典詩詞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里的瑰寶明珠。
當千年前的詩詞與現代的搖滾相結合,竟激蕩出穿越青春的芳華,煥發出醉人心懸的篇章。
看到演出效果如此震撼,陳彼得興奮地說:
“搖滾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中國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搖滾,融入經典古詩詞的搖滾,就是獨一無二的!”
一曲唱罷,陳彼得還吟誦起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聽到這里,現場每個人熱淚盈眶,這或許就是詩歌和音樂的力量。
從青年到暮年,陳彼得數十年來對音樂孜孜不倦,將東西方文化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開創了華語樂壇的清新之流。
他一輩子都在追求真善美,其一生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在事業方面,一生做好一件事,在音樂的世界里盡情翱翔。他將千百年前的古典詩詞重新激活,煥發出新的活力。
任何時候,他都傾盡全力去扶持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攜了眾多后起之秀,對華語樂壇的貢獻可謂大矣!
人生一世,不過是一個追求夢想的過程,我們要對未來報以希望,因為每一天都是嶄新的。
如今進入古稀,選擇再度出發,祈望那個老人歸來仍是熱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