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11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在一根轂,正因為轂中間的孔洞,轂才能成為車的一部分。和泥土作為器皿,正因為器皿中間的空洞,才發揮出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成為居室,正因為有門窗,才發揮出居室的作用。因此,有,能讓人可以加以利用,無,能讓其發揮作用。
注:
1、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2、轂:音gu,是車輪中心的木制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3、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4、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5、鑿,形聲。從金,鑿( zuò)省聲。從金,表示與金屬制品有關。本義:凡穿物使通都稱鑿。
鑿,穿木也。——《說文》
重木刊鑿之。——《儀禮·士喪禮》
6、戶牖:門窗。
7、室,堂之內,人所安止也。——《說文系傳》
8、利,會意。從刀,從禾。表示以刀斷禾、收獲谷物的意思。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引申義:收獲谷物、得到好處。
原文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為圣人追求果腹而不追求感官的享受,所以去掉外表取其本質。
注:
1、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3、五音:指宮、商、角、徵、羽。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an,打獵的意思。
9、心發狂:心旌放蕩而不可制止。
10、行妨:傷害操行。妨,妨害、傷害。
11、目,《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為目。《注》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書·舜典》明四目。《注》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譯后感言:這兩章說的就是有和無、內與外的對立統一。圣人取之于有,運用于無,追求于內,摒棄其外。表面上看去,這兩章非常好理解,但是卻在全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道的具體體現,用生活中常見的符號,對這最深奧的兩個關系進行了闡述。
但是,這里的闡述都只有例子、只有結果,沒有原因分析。這幾句話看上去也很淺顯,但是,老子一言一句不離根本,皆為道,轂、器、室,這三個符號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的特種,是人設計出來最常用的東西,行、食、居,這也更說明了道不遠人,生活中一言一行皆可近道。
但是,要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任何一項事物的存在,只是存在使用的價值,但是只有通過無,才能發揮作用。這和馬克思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理論在千年之后,進行一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