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非暴力溝通》讀書摘抄連載三
如何“請求”
沒有人能在這個世界遺世獨立,每個人都是社會人,總有事情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于是我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請求”。
東亞文化圈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特色,就是委婉。我們常常不會很直白地去表達我們的請求,總是要七拐八繞,暗示暗示再暗示。這種點到為止,語有盡而意無窮的風格,自然有它的含蓄之美。
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的平凡人來說,這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游戲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十分適用。事實上,如果你沒有把你的請求表達清楚,別人就未必能夠理解你的請求究竟是什么,那么你的請求也就不一定能夠實現(xiàn)。
我們舉幾個例子:
把自己的請求說得具體一些,并且注意在表達的時候說明希望對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對方不做什么。因為后者更不容易讓對方明白,而且更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此外,在集體討論時,更要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請求,否則,就會浪費大家的時間,降低集體討論的效率,并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會把你的請求淹沒。
在具體的提出自己的請求之前,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明確談話的目的。在談話之前,先對自己的需求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把請求表達得更加清楚,同時也增加了我們獲得稱心反饋的可能性。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談話目的是什么,那么這段談話就是無效的,對方無法理解你,你的請求也就無法得到滿足。
提出了請求,自然也就期望得到反饋。反饋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說明了對方是否真正理解了你的請求以及他對這個請求的態(tài)度。關于反饋,我們需要注意兩點。一方面,人們想要了解的對方的反應,包括: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對方正在想什么;對方是否接受你的請求。你必須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反饋,再提出自己的反饋請求。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明白一點,就是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候不一定一致。這個時候我們最好能夠請求對方的反饋,以了解對方是否真的理解了我們的請求。比如,我們可以說:“我的意思清楚嗎?”這樣就可以根據(jù)對方的反饋決定我們是否要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說明。
同時,千萬不要說:“你聽明白了嗎?”這種方式會讓對方反感,產生一種“難道我是笨蛋嗎?”的想法。所以,我們在詢問之前,可以先解釋自己這樣問的目的,表達出對他的尊重和我們的需要。
人們常常會混淆請求與命令。什么是命令?一旦別人認為如果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這種“請求”就是命令。比如,你想去外地上大學,而你媽媽不同意,她就對你說:“如果你要去廈門上大學,媽媽就不活了。”這個就屬于帶有責罰式的命令,而不是請求。
真正的請求是:“你能別去廈門上大學嗎?你可以留在上海上大學嗎?因為媽媽很怕孤單,需要你的陪伴。”當對方覺得自己是被迫的,那么即使他選擇了服從,他也不會樂于真正地滿足我們的請求。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便選擇去指責別人時,這時的“請求”也就成了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對方改變自己,屈從于我們,而是希望在誠實與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看重彼此的感情,兼顧對方的需要。所以,當我們運用非暴力溝通時,一定要理解它的內核,而不是只使用它的方式。
如何“傾聽”
什么是傾聽?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有人習慣于在他人向自己傾訴時,立刻開始進行長篇大論的分析,殊不知,分析常常會妨礙傾聽,在還沒有完全傾聽他人的全部想法時,就急于采取行動,會讓我們無法真正地體會到傾訴者的狀況。
在傾聽的時候,我們應該傾聽一些什么?如果對傾訴者的話只是左耳進,右耳出,既是一種不尊重,又無法準確地給予對方所想要的反饋;如果把傾訴者的話全部囊括到腦海里,或許又顯得紛紛雜雜,找不到頭緒。這個時候,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就起到了作用。在傾聽時,我們要注意傾訴者話語里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去體會傾訴者的感受。
當然,我們不能只做傾聽而不做反饋。但是如何反饋,也是有學問的。首先,我們要確保傾訴者得到了充分的表達,當傾訴者剛剛開始傾訴時,我們聽得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往往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立刻聽取分析和意見,所以,一定要讓傾訴者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
那么,我們如何判斷傾訴者已經充分表達自己了呢。有兩點標志:一是你感到談話的氣氛變得輕松;二是他停止了談話。這個時候就意味著他已經充分表達了。如果你還是不能確定,你可以再多問一句:你還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嗎?
反饋的時間也是有技巧的。一般在這三種情況下,適合進行反饋:一是當傾訴者已經進行充分的表達之后;二是當對方情緒非常激烈的時候;三是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正確地理解了對方的表達,可以進行反饋確認一下,如果自己的理解不對,正好有機會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此外,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也有“打斷”的權利。當你發(fā)現(xiàn)對方始終無法弄明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你可以打斷他,適當?shù)靥嵝褜Ψ綉撆宄约旱母惺芎托枨螅换蛘撸斈阌X得氣氛很沉悶時,可以選擇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愿望。這樣做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為了讓傾聽和談話更有效果。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情況下,你都能保證你可以去傾聽,有些時候,你自己也處于焦躁的狀態(tài),這時你的傾聽功能是關閉的。然后呢,雙方陷入吵嚷或者冷戰(zhàn)?這些都只是單純的情緒發(fā)泄,對事情的解決并無幫助。這個時候,我們肯定也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調整自己,提出自己的請求,待自己平靜下來,再開始溝通。
比如,丈夫下班后出去應酬很晚才回家,忘記打電話告訴妻子。妻子忙了半天做好晚飯等丈夫回來吃飯,順便商量送兒子去哪個學校上學的事情。丈夫回來后卻告訴妻子說自己在外面已經吃過了。這時候很累很餓的妻子對丈夫大發(fā)雷霆,丈夫因為白天的工作和晚上的應酬弄得很疲憊,沒心思和妻子吵架。
丈夫可以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對妻子說:“親愛的,對不起,今天因為老板臨時讓我們出去陪客戶應酬,所以沒來得及給你打電話。我很抱歉,這么晚了還在讓你等我,一定很困很累吧!既然咱們兩個都這么疲憊,還是先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等明天咱們兩個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再商量,好嗎?今晚很遺憾沒有吃上你做的可口的飯菜。明晚七點一定準時到家,陪你一起做飯。”
我們?yōu)槭裁匆獌A聽,傾聽的益處有以下幾點:
首先,傾聽讓人身心痊愈并且預防潛在的暴力。每個人總有那么一些時候,情緒積攢到了一定的程度,急需要傾訴。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愿意傾聽自己,給予自己充分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這會讓傾訴者感到身心無比的暢快。
然后,傾聽可以讓我們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共同之處。人們常常抗拒向他人示弱,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擔心會失去控制,所以選擇了強硬的表達。但是,當我們學會傾聽,我們會更加了解不同的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對不同的人的感受和需要都有了洞察,我們就不會那么恐懼,并且,我們也就更加敢于去真誠地表達自己。
最后,傾聽可以幫助我們在聽到別人的拒絕時,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對方,不會因為對方的拒絕而耿耿于懷。
小艾,一個氣質與智慧并重、文藝與有趣齊飛的女子,一個自由徜徉在心理學和社會學海洋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