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1916年蔡元培自德國回來,受命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教育宗旨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許各種思想各種風格的學者在北大教書。辜銘被聘為北京大學英國古典文學教授。
蔡元培之聘辜鴻銘,固然是貫徹他的思想自由的教育宗育,同時,也因為他了解辜鴻銘在兩方學術界的崇高聲望,他在德國進修的萊比錫大學,正是30年前辜氏就讀的同一所學校。
蔡元培親身感受到,中國的知名人士到德國,如梁啟超、康有為以及他本人,在德國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反響,德國人認為他們放棄自己家中的寶不學而到德國是來學習別人的糟粕,對他們的態度一般也較冷淡,但辜鴻銘則不然,他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使此邦學者耳目新,因此事鴻銘的作品在德國很受歡迎,所以作為進步人士的蔡元培才能夠打破中國人中對辜鴻銘的成見,聘請他任教授。
蔡元培在寫給林琴南的信中說:“對于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授以無背于第一種之主張(思想自由)為界限,其有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例如復辟主義,民國所排斥也,本校教員中有拖長辮而持復辟論者,以其講授為英國文學,與政治無涉,則聽之。” 這個拖長辮而持復辟論者不用說就是辜鴻銘。
所謂的“復辟論者”即指辜鴻銘于1917年7月1日,參加了張勛擁戴宣統復辟的丑劇,被列人李經羲內閣成員的名單上,官街不過是外務部侍郎,張勛復辟的丑劇只有12 天便被段祺瑞馬廠誓師一仗打垮,辜鴻銘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從此對當官心灰意冷了。
他在北大教英國文學課,但他常在課堂上宣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把課堂作為他發表中西文化見解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