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周,江湖人稱姐夫的大拿來我們公司作支持,主要支持項目是銷售大客戶開發(fā),同時他又負責中層管理能力提升的銀河項目,難得來一次,所以培訓部組織了一次管理層交流。
? ? ?開場,姐夫自我介紹,在本體系內做了N多年的業(yè)務團隊管理,如果對自己能力進行排序的話,管理得排第一,銷售大客戶開發(fā)排第二。哈哈,我們是不是賺到啦。
? ?因為交流會,沒有定主題,全程老師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你為什么想做管理?
整理一下大家的發(fā)言,原因如下:
1、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目標就是管理,在這兒做了管理層以后,積累經(jīng)驗,以后的空間會更大;
2、挑戰(zhàn),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勝任,但是愿意挑戰(zhàn)一把;
3、個人能力提升,認為做了管理后會提升自己的能力;
4、賺錢
5、也有人沒想過這個問題,公司覺得自己還不錯,提拔了,就做了。
老師補充三點,他當時為什么選擇做管理,想當年他也正青春,也就二十二三歲,原因一:覺得做經(jīng)理給爸媽長臉;原因二,可以裝B ,能管好多人;原因三:再TMD不想打電話,不想天天被電話量考核了,當經(jīng)理管著下面人打電話就OK 。
? ? 很明顯,姐夫的風格是幽默的 。還說到一個現(xiàn)象,平時大家可能不覺得有什么,但是在一些場合就會特別受刺激,什么場合呢?比如說:同學聚會,親友聚會,朋友聚會。看著之前不如自己的同學、親友、朋友,混的比自己都好的時候,刺激加重,即使不比自己好的,也會想一定混出更好的樣子來。。。。 ? ?----奮斗的意義,有時候可能這就是。
? ? 第二個問題:你覺得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
大家的發(fā)言有:1、溝通能力 ? ?2、目標 ? ?3 、讓大家有錢賺 ?4、判斷力 5、細致的管理過程 6、責任感
?大家發(fā)言后,老師的分享有:
1、管理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管理者永遠行走在路上,多做少說。平時反思自己的管理工作多問幾個問題:是不是做到了,是不是堅持了?方法對不對?時常要反思,我的目標達成了沒有?堅持了沒?
2、作為密集型勞動力管理者,有兩點非常重要:信息溝通--因為人多、口雜、信息雜,一旦信息不對稱容易引起很多問題;二是資源,誰手里資源多,誰的團隊向心力就強,凝聚力高的團隊業(yè)績高,會得到更好的提升。
3、一個團隊,最好的是讓員工賺到錢、提升能力、感到開心;次好也要讓員工賺錢+開心,或者能力+開心。在父輩,以前可能只要錢和能力就可以,現(xiàn)在還得開心,面對90后、95后,沒有生存壓力,如果讓他不開心了,錢和能力都是浮云。。。。而給員工畫餅、樹立愿景,或者賦予員工做更多的事兒的通用法則是:1、看得見;2、摸得著;3、聽得到。此次舉一個代理商新人分配部門的例子,原本被分到三部,但是要求分到一部,經(jīng)私下了解,是這位新人培訓之余,看到公司掛著的錦旗都是一部獲得的月度銷冠,既然是銷冠團隊,收入肯定不低,聽著他們打電話工作都是樂呵呵,感受到他們是在快樂的工作,因此,該新人強烈要求去一部,最終公司有自己的規(guī)定,沒能如愿,下部門不到5天時間,離職了。還有一個離職,一位實行生前倆月一單沒開,第三個月收入四萬,發(fā)現(xiàn)金的事兒。。
4、管理的技巧:要學習大禹治水法則:疏而不堵
舉個例子,業(yè)務型團隊離職率是很高的,所以他在大家入職 以及日常管理中,經(jīng)常和員工聊他的四大瞧不起:一、從一線出去,還是一線;二、從主管出去,還是主管;三、從一線出去到主管了,但是3個月被干下來了;四、從一線到主管,但是整個公司只有10個人;哈哈哈,聽到老師的四大瞧不起,我真的是樂的肚子疼,,細想挺管用,這招下來,團隊成員還不得在這兒踏踏實實的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且會瞅機會鍛煉自己的管理能力,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越來越好,越跳越好的 ,但是正面這么說,或者堵著大家說不能離職,多不現(xiàn)實,多沒成效,這一招疏而不堵,絕了。 ?
5、還有在和員工談職業(yè)發(fā)展路徑的時候,要兩條線:專業(yè)P和管理M,很多的top 精英并不適合做管理者,如果非要把業(yè)務精英轉做管理,說不定不但沒有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還會失去一個業(yè)務精英。。。。
6、考核的重要性,任何事情沒考核,就等于沒要求(貌似自己以前還寫過和這個相關的文章呢,不小心和大拿所見略同啦),舉個例子,上午剛培訓完的,下午提問,大家99%的都忘記了,趕緊低頭翻筆記。這既是管理上需要注意的,也是自己學習時要注意的。此刻寫下這個整理篇,也因為畢竟沒人考核我,畢竟我還是想進步,所以自己要求自己咯。
7、過程管理--細節(jié)決定成敗
7、責任心,舉例子實習生的日常生活值日經(jīng)理和工作問題值日高精,超級精彩。
HIi,感謝您認真完整閱讀我的文章,如果還需要進一步交流,可掃描識別下方圖片,進入我的個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