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可以說是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的一大難題,因為寫作不像基礎題型有確定答案,寫作是形式多樣的,家長們除了讓孩子多讀書,似乎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輔導,寫作很有點道法自然,無跡可尋的味道。
不過K12機構在培訓中倒是總結出很多套路,寫景的套路、寫人物的套路、寫事的套路,我們可以來看兩篇短文。
第一篇《愛嘮叨的媽媽》:一張嘮叨的嘴巴,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一頭烏黑的長發,一張欣慰的笑臉,組成了媽媽在我心中最難忘的畫面。本篇作文獲得機構老師盛贊:“名詞拆分細致,修飾詞豐富,媽媽的形象躍然紙上,描寫成功,開頭奪目。”
第二篇《大媽們》:顧大媽是個胖子。她并不胖得腮幫的肉往下掉,只是腰圍很粗。她并不步履蹣跚,只是走得很穩重,因為搬動她得身體并不很輕松。她面白微黃,眉毛很淡。頭發稀疏,但總是梳得很整齊服帖。
兩篇都是寫人物的文章,第二篇用詞樸素,沒有什么華麗的形容詞,但哪個人物讓你更印象深刻呢?當然是第二篇。第一篇雖然修飾詞豐富,但讀完之后人物形象在讀者的腦海里是模糊的,她可以是張三、李四,可以是任何一個媽媽,辨識度太低了。而第二篇通過人物特點的細節描寫,相信顧大媽出現在一群大媽中,讀者也能一眼將她認出。
寫作不是套路,但也有跡可循,有法可依。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就在《汪曾祺給孩子的寫作課》中將他多年的寫作經驗總結成冊,與小讀者們分享。全書共分為六卷,汪老分別在抒情卷、寫景卷、人物卷、記事卷、議論卷和游記卷將自己多年來創作的文章作為例文,向小讀者們示范不同類型文章的寫作方法。我們來看看名家是怎么寫作的吧。
01 寫景,就是寫人
汪曾祺先生說:“景最好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至少景與人要協調。寫景,就是寫人。”
就像他寫的一篇《人間草木》,汪先生分別寫了山丹丹、枸杞、槐花三種草木。山丹丹每長一歲就開一朵花;皮實,隨意種上就能存活。看似描寫的植物,其實細品,山丹丹是不是像我們任何一個普通草根百姓?頑強,不管被拋到哪種境遇都在頑強地生活。
枸杞到處都是,枸杞頭是春天的野草,汪先生一日散步偶遇兩位離休干部夫妻在撿枸杞子,如果是為了配藥和泡酒,他們應該會托人寄寧夏的上好枸杞,那么他們撿枸杞子就只是玩罷了。從描述兩位離休干部夫妻的行為,其實反應了作者自己淡泊名利,在生活中尋找樸實樂趣的人生態度。
汪先生家住玉淵潭附近,玉淵潭槐花開的時候像下了一場大雪,一家養蜂人來到此處采蜜。汪先生從槐花寫到養蜂人,看似是對養蜂人生活的描述,其實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人間真情。
這哪里是寫人間草木,分明就在寫人間百姓。
除了寫景,老先生還給小讀者分享了抒情文的寫作方法。
02 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
很多人寫抒情文結果變成了無病呻吟,要不就是太流于負面情緒。曾老指出:“抒情,不要流于感傷。一篇短篇小說,有一句抒情詩就足夠了。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樣,不能多放。”
在曾老的《晚年》這篇短篇中,描述了三個老人。這三個老人隨時都在樓下坐著,沒有約定,彼此也不說話,但只要不是刮風下雪他們都在樓下墻根坐著,挨得很近。一段關于坐墻根兒的描寫,就體現出老人暮年的孤獨。后來老佟摔了一跤,骨折了,在家里躺著起不來,于是,墻根下暫時只有兩個人。
全篇沒有傷感的文字,卻又讓人深深地感到老年的孤獨和生命的垂暮。讓我憶起祖母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那幾年也是這樣,每天跟一群老奶奶靜靜地坐在家屬樓的墻角根兒下,從早到晚。好的描寫一定來源于生活,會讓你情不自禁被作者想要傳達的情緒所感動。
抒完情,我們來看看學生朋友們最長遇見的“寫人”。
03 寫人不是畫像
十九世紀的小說流行摹寫人物的肖像,寫得很細致,但是不易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就是不傳神。
曾老在他的短篇《說話押韻的人》中就為我們示范了什么叫傳神。他出去辦事,向一位撿糞的老人問路,老人說:“起這里一直往東,穿過一片大葉桑樹。多會看見地皮通紅,不遠就是鐵廠倉庫。”說的話完全押韻。向附近的人一打聽,這位老人話不多,也不愛滑稽逗樂,但說起話來就押韻,向來如此。
這樣的描寫是不是讓你對這位撿糞老人印象非常深刻,也讓他很有辨識度?
寫作并不難,一是讀雜書,為得是拓展知識面,為寫作積累素材;二就是看別人怎么寫,既然要看當然就要看作家怎么寫,作家是寫作方面的專家。
除了以上提到內容,其實曾老在書中還提到很多寫作的小技巧和讀書的技巧,相信一定會對我們的小讀者甚至寫作愛好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