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老奶奶坐在輪椅上,向法庭訴說著她的訴求。她說,她只需要三個兒子付給她房錢!對方律師馬上說:“據我所知,你的三個兒子,他們都有固定住所,從來沒有在你的名下的房子里面居住過。”兒子們也說,沒有欠過母親的房錢。
老奶奶淚流滿面地用手指著自己的肚子,難過的說:“在這,這兒呀。他們三個都是足月,在我這里住了足足九個月才生出來的,這,算嗎?認嗎?認嗎?認嗎?…”
此刻,法官和在場的人都沉默了!三個兒子也由起初的強硬到母親這話音一落,都慚愧的低下了頭。
是什么逼著老人去狀告自己的兒女
這一段視頻,把我看哭了!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受!母愛、親情,居然卑微到要用這樣的方式來索取!是什么樣的事情會讓最愛我們的母親去狀告自己的兒子呢?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樣的詩句我們不是從小就能背嗎,這就是母愛呀!這種愛能用錢來買嗎!
我們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正所謂“百善孝為先”!
現在很多人長大成人后,離開了父母,在外面也闖出了一片天地。生活的環境、接觸的圈子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人對窮困的父母就開始嫌棄,甚至不認父母,覺得父母的窮困、無知、土氣,給他們丟人了!于是,老無所依的父母被逼無奈,走了最不愿意走的一條路:狀告兒女!
如今,很多人的觀念里,“孝”字已經離他們越來越遠了!甚至還有人不知“孝”為何物,“孝”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他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孔子對西周的“孝”進行了繼承和創新:
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地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一位臥榻上的老人讓兒子給倒一杯水,兒子很不耐煩的端了一杯水往老人面前重重的一放,說,水,喝嘛。面對這氣勢洶洶的舉動,我想,老人是喝不下這杯水的!
老奶奶的三個兒子,個個事業有成,卻不愿贍養老母親,難道給了你們生命的母親,反而成了你們的累贅?
現在提倡孝道文化,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呢?
01,不管再忙,如果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都要抽時間給父母打個電話,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分鐘。
有一次,一對兄妹倆陪著他們已經90高齡的父親出來游玩,一路上對父親的照顧、關愛,真是無微不至,說話也是盡量找能夠讓老人開心的話去說。我當時非常感慨,說,因為工作原因,很少陪在父母身邊。父母身體也不太好,不能帶他們出來游玩,真想像你們一樣帶父母出來看看啊。
他們兄妹說,陪不了父母,你可以打電話呀,幾分鐘就可以。于是,我立即拿起電話給父母打了個電話。那一瞬間,心里涌起的是滿滿的溫暖!
02,在父母能夠走動的時候多陪父母出去走走看看,陪他們散心。
有些人有錢了后,給父母化了幾千元報了個旅游團出去游玩。這是兒女給的錢報的團,老人們出門在外都是怎么過的?
在國外旅游時,我看到一對老人,幾天下來從來沒有買過一瓶礦泉水,不含餐的時候,基本上吃的都是從國內帶出去的東西,方便面最多。他們告訴我,兒女給他們報名出來旅游已經很不錯了,不能再多花錢,吃嘛,可以將就。
真實無言的難受!好些做兒女的以為給了父母錢就可以不管不問了。孔子不是說了嗎,父母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兒女給予的那份孝和敬!需要的不是兒女的錢,而是兒女們的陪伴!
03,忙不是理由,如果連父母都可以不管,你還有什么顏面教育你的孩子呢!
你怎么樣對父母,你的孩子就會怎么樣對你!我的弟弟,結婚后就自己住了,他家離父母家有一定的距離。只要他在家里,他每天晚上都會回來陪父母看會電視,哪怕沒話可說,他也要在父母身旁坐一會才走。弟弟質樸的言語和舉動,讓我這個當姐的深感慚愧,只要有時間就會回去陪父母。
所以,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再苦再累從來都不吭一聲。這樣的愛才是大愛!是世界上唯一不圖回報的愛啊!何必要逼父母走上法庭的地步呢!
母親懷孕的這九個月,是用錢可以買斷的嗎!
誰把你撫養大?誰給了你生命?轉身就是一輩子,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懺悔!
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聽父母嘮叨也是一種幸福,聽他們講他們過去的事,這就是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