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天,伴解發起的共讀《最好的告別》這本書活動已經過了一半了,在短短幾天內,我們在群里聊了很多關于這本書的內容,有時候話題很沉重,讓我們深思如果我們走到了那一步,我該怎么辦;有時候話題很無奈,讓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們老去的現實,并逐漸失去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有時候話題很溫馨,因為我們在書中也看到了生命的價值所在,它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關于這本書,很多人說不適合現在的我們讀,因為衰老與死亡離我們太遠了,書上的內容過于沉重和壓抑,但是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以及我們慢慢老去的親人,衰老與死亡真的離我們不遠,我們隨時在面對它。當我們慢慢長大,逐漸羽翼豐厚,我們的父母也開始慢慢老去,白發斑斑,垂垂老矣。該怎么去面對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該怎么去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讀完這本書后,如果你感到壓抑和沉重,那是情理之中,在面對衰老與死亡我們無力改變,但這本書希望的是當我們真走到那一步時,我們可以勇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對這個世界,對我們還活著的親人做最好的告別,也希望在我們還能過自己生活的時候,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在面對親人慢慢老去的同時,能給予他們想要的生活。
這本書的寫作思路非常清晰,在看完目錄后,才發現這是一個人從成長到衰老的心路歷程,起起伏伏,從懵懂到崩潰,從崩潰到接受,從接受到勇氣,從勇氣到最好的告別
1、獨立,活到100歲的代價
活得久了,問題來了,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再,我們該如何面對?
2、崩潰,接受變老的事實
人如何衰老以及為什么會變老,這是一個極其自然而又事實的問題,卻讓人難以接受,接受變老的事實,或許我們才可以活得更加自然
3、依賴,我們為變老做好準備了嗎
衰老是一系列的喪失,不僅是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被'關"在救濟院里,面對冷冰冰的世界,我們失去了自由和生活,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4、幫助,適應從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轉變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護和自立的尊嚴,有沒有一個真正像"家"一樣的老年之家,除了保證老人的安全,還能給予他們想要的生活
5、更好的生活,抗擊療養院的三大瘟疫
為了對付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我們在療養院增加一些有生氣的東西,比如小動物,以便讓他們找到自己活著的價值,戰勝無聊與無助
6、放手,什么時候努力醫治,什么時候放棄治療
從醫療到照顧,從絕望到解脫,如果醫療再也不能給你帶來原有的生活方式,也許放棄是最好的歸宿
7、艱難的談話,為迎接生命的終點謀求共識
我們有責任把他們的身體情況如實的告知他們,而不是隱瞞,因為在生命的最后,擁有的時間少而不固定,他們需要在最后的時間去做一些他們想做的事,而不留遺憾,這很艱難,但勢在必行。
8、勇氣,做最好的告別
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終了,在生命最后一刻,也是下一階段的開始
在共讀這本書期間,我們曾拋出一些問題,希望大家結合這本書來思考,以便可以尋找到我們心中的答案,以下是部分內容的節選:
【典故評析】看了《最好的告別》后,你對莊子的做法,有什么新的認識? 莊子的妻子死了,朋友來看望他,看到莊子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朋友覺得他太無情,莊子答:“當她死時,我也感到絕望,后來我意識到在出生前她并沒有身體,我就明白了令她出生的同樣的過程也令她死亡。我所失去的她,只是在天地簡單的寢室里躺下來去睡一會。她已經安睡于大自然之間,我為什么還要哭泣”。 也許你覺得死亡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但距離我們比較遙遠,難以判斷,也許你很欽佩莊子對死亡如此看得開,也許你覺得莊子的做法還是有些不妥。不管怎樣,我們現在和以前的認知肯定是有一些變化的。 歡迎大家多多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來說下我的看法~ 在很早之前就看過這個典故,當時的我一直認為莊子是個瘋子,誰是莊子?老子想去干掉他。妻子去世之后,居然沒有任何傷感流露出來,自己居然還跳起舞來了。 后來我查了“鼓盆而歌”,它表示對生死的樂觀態度,也表示喪妻的悲哀。 漸漸地我才明白,莊子此舉,并非表面所看到的那個樣子,實際上他是將內心的悲痛轉化為對生死的樂觀態度。 直到前幾天,我又分析了這個典故,又讀了《最好的告別》這本書,我發現莊子的態度,慢慢地被我所接受。莊子的生死論,慢慢地讓我們看見內心生與死的較量,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盡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輕生死,活好每一分每一秒。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可以坦然面對。 通過近幾天看這本書以及一些評論,讓我思考了幾個生死問題和人生規劃問題,這幾天我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將問題拋到群里,就像莊子這個典故供大家討論。@超凡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大概是在初中亦或是高中,已經記不清了。當時就感覺我找到了知音啊,我太佩服莊子了啊,我喜歡莊子啊。 是啊,人對于死亡存在了太多的恐懼,但是生與死又有何分別,你又如何知曉所謂的生是不是已經就是故去的世界或者說你的夢境而已。 誠然莊子說回歸到自然是一個點,但是我看的則是對于死亡的歡慶。莊子是站在妻子的角度來歡慶的啊,而世人的哭泣則是于己而禱告而已。你哭,大概是心存愧疚大概是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心存遺憾等等。但是逝者已逝,選擇了死亡便是對其一生終結最好的贊禮與歌頌。 藏傳佛教很多大師慶死不慶生實是明智,生入五濁惡世死入混沌或清明之境。誰說死就不是對自己終結的一個贊嘆泥? 自然規律如此,沒必要執著罷了。 死,肉身死去,靈魂脫離身體,舞蹈歡慶是和其人一起慶祝,祝其離開。哭泣則讓逝者有了牽掛,認為是好的而已,其實是自私的行為罷了,僅是表達自己哀痛罷了,不過就是把不好的情緒傳染給他人罷了。 套用《最好的告別》,死亡不過是一個規律,需要面對。 不管如何,莊子還不錯。最基本的是莊子的話回歸了自然,其次表是人的離去是對自身一生的總結。其三是是時候了。如此而已。@Sakiya
東方人的傳統,喪葬方面比死亡本身更重要,提前準備好一個材質好的棺材,會更重要,還有葬禮的排場,死后能否埋到祖墳。死亡本身并非那么可怕。那個時候還沒現代人那么勇敢,承認死后一切都沒了。注重現世價值的話,死亡是一個終結,但如果注重來世或者死后的價值,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終結,下一個階段的開始。用大魚海棠里面的情節來說,奶奶死后變成了一只鳳凰陪著爺爺。后來爺爺也死了,變成了一株海棠樹。@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