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散文教學的認識
? ? ? ? ? ? ? ? ? ? ? ? -----------讀《散文教什么》(一)
最近看了王榮生老師《散文教什么》這本書,心中感慨良多。
?中小學語文課絕大部分課時用于閱讀教學;語文教學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閱讀教學中。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閱讀教學的這“一篇”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學生對這一文本的閱讀、理解、感受——包括對特定文字所傳遞的人文精神的感悟,對表達獨特思想情感的語句中所顯現的語文知識的理解——是通過任何其他途徑,如戲劇表演、主題討論會、各種資料展示等所不能擁有的。
?概言之,學生今天面對的學習對象是“這一篇”獨特的文本。學生今天所面臨的學習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
? 2、散文閱讀和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語文教學界所說的“文學性的散文”,有“外在的言說對象”。散文體現著文學的特性,根由也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虛構,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散文中呈現的,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散文對現象的闡釋和問題的談論,也不是“客觀的”言說。散文談論的所思,散文表達的所感,是“這一位”作者依其獨特的境遇所生發的極具個人色彩的感觸、思量。
?散文中的言說對象,是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見、耳所能聞、心所能感。而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引發的所思,落根在“這一篇”,通過獨抒機心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來體現。
? ?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是“文學性的散文”與論文報告、新聞通訊等文章的區別。作者之所以寫散文,是要表現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們閱讀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
? ?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讀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閱讀散文是心與心的碰撞、交感。閱讀散文,自始至終都在“散文里”,外在于散文的客觀的言說對象,不在散文“閱讀”和散文教學的視野里,或者說,與外在的言說對象發生這樣那樣的關聯,是在閱讀之后才發生的事。
? 3、散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
? 學生的已有經驗包括語文經驗和人生經驗。作者在“這一篇”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也可以分為語文經驗和人生經驗兩個方面。學生的經驗,與作者所傳達的經驗不同,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閱讀教學的起點,也表現在閱讀教學的終點。換言之,學生不可能具有與作者等同的經驗,無論是閱讀之前、閱讀之中還是閱讀之后。不但是學生,任何人,包括語文教師,也不可能具有與作者等同的經驗。
? 也正因為經驗之獨特,正因為作者的經驗與我們之不同,我們才需要去讀作品,才能夠通過其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作者的言語表達,那些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所表現的,是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散文的精妙處,閱讀散文的動人處,在于細膩,在于豐富。唯有通過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我們才能感受、體認、分享它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也就是引導學生往“作者的獨特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
? ? ? 三問題:“兩個向外跑”或“走到……之外”
? ? ? ?( 在散文教學中往往有一個孤立的“品味語言”環節,實際上是把“個性化的語句章法”僅僅當作學生寫作時可借用的表達技巧。)
? ? ?(散文教學,實質上有兩個相統一的教學目標,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一是體認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二是通過學習散文,提升自己閱讀散文的知識與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語文經驗。)
? 3.正面應對:關注”散文”文類的解讀方式,強化文體意識,不同體式的散文作不同對待。
?(1)關注散文的文類特征,形成與“散文”文類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
? 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散文教學要從“外”回到“里”,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之間的鏈接。從“外”回到“里”,也就是從“外在的言說對象”,回到“散文里”;從被抽象化的“精神、思想”,回到“作者的獨特經驗里”。體現出散文解讀取向的探索課例,如李海林教授執教的《幽徑悲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