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學習了《答顧東橋書》的第12節。
? ? 從這長長的文字中,讀出了陽明先生的憂時憂世之心和解決當時學界“拔本塞源”問題的拳拳之意。
? ? 陽明先生這一大段議論和論述,說的就是對時事學風正本清源的問題。當時社會上士大夫階層到學者都拔除了先圣學說中的根本教義——天理,阻塞了傳統文化的弘揚。各種反常現象的出現,不但擾亂了人心,而且污染了社會。所以,陽明先生最后大聲疾呼,把正本清源的希望寄托于學生們。? ?
? ? ? 陽明先生從知行合一講起,到了最后竟然有這么激烈的情感,陽明救世之情懷,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讀罷,“迫見先生一腔真血脈,洞徹萬古”。使世人發現自己原初的、已為功利之見所塵封的良知之心,怕是陽明最大的希冀。
? ? ?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 ?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論不僅僅是一種道德的境界和理想,它有其成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其成立的基礎并非在于人意,而是作為心本體之“仁”使其然。正是因為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故人原本可以做到人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如今由于物欲之蔽,仁心堵塞,才使得天地萬物失其所,所以孟子曰“求放心”,陽明曰“致良知”,目的無非是使人心復其本然面目。而人心一旦復其本來面目,不但可以實現“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的理想社會,而且還能夠實現宇宙的和諧。因為在陽明看來,人的“仁心”,不但關懷人類自身,而且對大自然的草木瓦石亦有同情、顧惜之心。
? 故稷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于明禮,視夷之通禮,即己之通禮也。
? ? ? 讀此段,突然就想到“工匠精神”四個字。現在的人,什么都想精通,卻往往落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陷阱。想想曾經的老一輩,有多少人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幾十年磨其一技,終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小領域的一代宗師,比如《大國崛起》紀錄片中的中車集團焊工,幾十年的焊接生涯練就一生本領,他沒有換別的職業,沒有下海,只是用時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其實,一生做好一件事,盡好自己的本職,就可以成為人生贏家了。人人如此,社會也就更和諧了。
? ? ?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
? ? ? 教育當以德育為先,各種具體知識次之。現在的教育卻把各種具體的知識當成第一要務,并且要求大家一律掌握,沒有區別才質的不同。而把第一要務“成德”置之腦后,培養出的人才很多是德行缺失的。教育失去了本性,社會功利化,教育跟著功利化。長此害國害民啊。
? ? ? ? “嗚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學乎?尚何以論圣人之學乎?士生斯世而欲以為學者,不亦勞苦而繁難乎?不亦拘滯而險艱乎?嗚呼,可悲也已!”
? ? 仿佛時間根本沒有流逝,然而時間又確實到了21世紀的今天,可陽明先生當時的論述“圣學暗、邪說張”,人們追逐功利的社會現實與今天又是多么的驚人的相似!先生所發的感慨又是多么振聾發聵。然而,即便社會現實一直如此,社會卻一直在進步。良知的光芒,就像風雨中的燈光,飄搖而未息。無論環境多么黑暗,天理就像埋藏在人心的種子,終會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