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是我的科代表。
因為剛上初一的時候,他的成績比較好,竟然成了我的語文科代表。于嘉很沒有自信,他的口頭禪是,"我也不知道啊!”,“我不行”。他曾向我“辭過職",說自己學習不好,把這個“職位"讓誰誰誰,沒想到他想的還夠仔細的。
我怎么能輕易的饒了他呢?
他個子挺高的,卻不愿意跑步,懶洋洋的,很輕易的便混入棄跑的隊伍。我知道光生氣是沒有用的,他現在的所有舉動和習慣,都不是來我的班這些時間直接造成的。他的生命有自己的土壤,他有他的歷史。不了解他的“土壤"和歷史,就想去了解他,那就是斷章取義;不了解他的"土壤"和歷史就試圖去改變他,那就容易削足適履。
他的父母以打工為生,經常加班,他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為自小缺乏看管,癡迷網絡,精于網游。
家長會以后,我和他的父親成了微信的好友。在他的空間里,我看到了一張他們全家人給于嘉的爺爺過生日的照片。一桌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七口圍坐在一起,幸福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于嘉坐在爺爺的身邊,羞羞答答地吃著,爺爺側著身用愛憐的眼神望著自己的孫子。
于嘉屬于那種沒主見的人,很輕易被人拉攏,去干一些不該干的事兒。班里很多男生回家晚了,家長們都向我詢問于嘉家長的電話號碼,說是聽人說自家的孩子和于嘉在一起。
后來,他發展到連要背誦的語文課文都要拖后了。
我一直讓他當著語文科代表。我知道一但把他撤了,他對自己的信心也就真的撤了。挽救他,我做了三項工作。
一是在工作上不放棄。以要求他做事兒為抓手,適時地教育他引領他。
二是改變對他的稱呼。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了五個字,"語文科代表"。越是人多的時候,我越是這樣叫他。
三是每晚匯報。每天放學前,他都要來辦公室,向我匯報他一天的表現。數學課怎樣,英語課怎樣,跑步跑了多少圈。他理解我讓他來匯報的目的。他說,所謂的匯報工作,就是逼著自己來到老師這里反省一天的生活。
今天他來找我背詩。古詩詞五首,他背得當當響,一氣呵成。他在一點一點地進步著,小毛病也在一點一點地減少。
人的進步,源自自信。幫人找自信,就是幫人找陽光。心里一旦有了光芒,人就會變成一個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