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這個幼小鮮活的小生命,總會喚醒父母內心最純粹的愛。那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最大的期望無非是希望他健康快樂。可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開始會把他與別人比較,上學了,又陷入同齡人的競爭中,我們的初心漸漸隱退,似乎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一種退而求其次。我們很少再去思考,我們的孩子幸福嗎?
幸福是衡量一個人成就的最高標準。但我們卻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我們深陷于金錢、聲望、權利的追逐中,總是對其閉口不談。似乎標簽足夠耀眼,物質足夠豐裕,他就是眾人眼中最幸福的人。于是我們教育孩子:“高中苦過這三年,以后便是康莊大道”、“練琴這么痛苦,但辛苦之后就能迎來幸福”、“工作是很累,但熬過這幾年就好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我們認定了學習和工作都是痛苦的事情,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可就算每天抱怨也要維持住外人眼里“工作穩定,收入不錯”的標簽。
這樣辛苦的工作后,一撥人迎來了富裕的生活。短暫的幸福和滿足之后,又陷入了虛無,拿享樂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灑脫填補,卻越填補空缺越大。生活似乎還沒有當年拼搏時有意義。
不論是前者的“忙碌奔波”還是后者的“享樂主義”,都不是幸福的模樣。
幸福是享受每一個有意義的當下
我曾看到一個媽媽給孩子制定的作息表。備注上寫著:如果多看一集動畫片,就罰多彈半小時的鋼琴。彈鋼琴與懲罰掛鉤,看電視對應的是獎勵。難以想象孩子會有多愛鋼琴,更多的是被逼迫的吧?
學習、練琴真的是這么痛苦的事情嗎?還是我們的偏見呢?
Donald Hebb在1930年就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告訴600個6-15歲的學生:他們不需要再做家庭作業,如果他們在課堂上表現欠佳,他們就被罰出去玩。如果他們好好表現,他們會有更多的功課要做。結果短短的一兩天內,學生們都選擇了在課堂上好好表現而非出去玩耍。
看到這個實驗的結果我非常驚訝,但很快表示了理解。每個人都有求知欲,也都希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巴學園從來不硬性要求學生一定要來上課,但最后孩子們還是會自發主動地學習知識啊。
所以不要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現在的快樂即未來的成果”。
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看書能從早晨看到日落,完全忘記了時間,這就是“心流體驗”,即個體完全地沉浸于體驗本身,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
高中時,我的數學本不太好,但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數學老師,每次他講數學題,總是慢條斯理卻能運籌帷幄,原本困擾著進行不下去的步驟,卻突然間柳暗花明的展現出來,讓我忍不住的欣喜并領略到數學之美。因為喜歡,并享受解題的過程,之后的進步和數學成績的名列前茅都是自然地結果。
智慧的家長不是逼迫孩子過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善于帶孩子發現音樂的靈動、文學的豐富、歷史的智慧、自然的迷人。孩子從小就有好奇心和學習的熱情,他們總會問“為什么”,如果我們懂得去保護孩子的求知欲,陪伴他找尋學習的意義,十年寒窗苦讀就是充滿幸福的當下。
努力付出過才是幸福
在現在物質極大富足的年代,很多父母都“開明”起來,因為家里條件好,孩子就可以隨心所欲,自己永遠是他最忠實的后盾。他們以為沒有困難和挑戰,沒有生存壓力的生活便是幸福。
近代自助運動的創始人賽繆爾·斯邁爾斯說:“我們應該教給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須依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幫助。人類最大的貧乏,就是事事稱心如意,無須努力,最終導致希望破滅,再無奮斗之心。”
當你包辦了他的生活,解決了他們的困難,幫助他們逃避了應該勇敢面對的挑戰。你也同樣沒收了他們的幸福。他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也不曾體會努力后的別樣風景,有的只是父母給他安排好的“畫地為牢”。
幸福存在于自己的內心
幸福說到底是一種內心體驗,因為不可量化而常被人忽視。一個有著強大內心,不受外界左右的人才會有著不可動搖的幸福感。
當我們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我們愛他的善良、誠實、自信等核心價值,而不是愛他的成績、排名,孩子就會越來越認可自己,她不用瞻前顧后考慮太多人的評價,而能輕松的追求自己所愛,她更容易接近幸福。
當父母是一個熱愛生活,幸福感強的人,這種狀態最能感染孩子,物質貧乏時,也能把日子過成詩,安然滿足不抱怨,物質充裕時,不炫耀不迷失,懂得如何給生活做減法,幫助更多的人。孩子就能學到幸福來源于內心的富足,與物質并無太大的關系。
如果只能教會孩子一樣東西,那就教會他幸福力吧。當他有發現幸福的雙眼,體驗幸福的內心,吸引幸福向他靠攏的心態,他怎會過不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