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想寫給一個朋友,同時也寫給我自己,因為曾經我也是一個不會拒絕的人。
我們似乎被教導了太多關于助人為樂,關于寬以待人的思想,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拒絕別人倒不是使別人難堪,而是自己背上了負疚感,好像是自己做錯了一樣。
分享給大家一個電視劇中的小故事,《家有兒女》大家可能都看過,有一集講述的就是關于拒絕的故事。
女主人劉梅和男主人夏東海是典型的大好人。劉梅愛面子,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處理問題主要考慮會不會丟了自己的面子,會不會傷害別人的情感。夏東海是一位編劇,讀書人,更是溫文爾雅,謙遜有禮,很少看到他氣急敗壞或失了分寸。所以當面對新搬來的一對夫婦前來借東西的時候,總是笑意盈盈,從不讓對方失望而歸。但對方卻并未因此感恩,反而更加夸張,從借一個鍋鏟,到借一口鍋,從借一個工具,到借一套工具,從借一本書,到借一個梯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從來不還!夏東海夫婦雖然到后來已經非常的不耐煩,但卻從沒有說出拒絕的話,應對措施也只是把東西藏起來,或者謊稱家里沒有來試圖搪塞,效果甚微,苦不堪言。
男女主人公的大女兒夏雪卻是一個非常獨立個性女孩,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對父母的做法不以為然。有一天愛借東西的鄰居又來拜訪,想跟夏雪借一本雜志,夏雪很有禮貌的說:
“對不起阿姨,我不借”
“哦,是你還沒看完嗎?”
“不,我看完了,但是我就是不想借給您,對不起”
當時夏東海劉梅很震驚,他們驚訝于女兒是如何毫不費力的說出“不”的?!夏雪指出,他們是犯了“取悅別人”的毛病,我們總希望自己說出的話是對方愛聽的,哪怕有時候不是我們最真實的想法,這在大部分情況下無傷大雅,但是凡事總有限度,對方屢借不還實在令人不悅,我們沒有必要一再容忍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
我曾經也是這種有“取悅別人”毛病的人,很少拒絕別人的要求或求助,有時候甚至犧牲了自己的一些事情,更嚴重的是,這影響到我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如果答應了別人太多的要求,那么我自己的事情可能受到影響,安排不過來,內心急躁。其次,我幫助了別人那么多,但是如果下一次我有類似的事情需要求助于Ta的時候,如果得到的反饋是婉言拒絕或者沒有像我當初一樣熱情,我的內心失衡,也會不開心。
后來家里另一位哥們三番五次的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令我醍醐灌頂:
第一,我們有拒絕的權利。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為自己而活而非別人,即便是自己的親人兄弟,我們也有拒絕的權利,這無關“助人為樂”,無關“寬以待人”,只是我們應該首先對自己負責任,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可以真誠但磊落的說“不”。
第二,做事隨心,不期待回報。如果我們答應了對方的求助,或要求,我們盡量做好,那是因為我們答應了,我們”愿意“,而不要抱有任何期待將來Ta對你做同樣的事,因為有期待,就可能有失望。對方沒有義務像你對Ta一樣對待你,就像有一句很浪漫的話叫做:我愛你,但和你沒關系。
想通了這兩點,其實很多問題和煩惱都不在了,如果一件事你不愿意做,請勇敢的拒絕,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取悅別人的,而靠取悅對方才能維系的情感,必定也是薄如蟬翼的。如果一件事情我們做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能代表我們是”愿意“做的,那么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終究應該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