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第三大鋼企、“百年老店”神戶制鋼承認在鋁、銅產品上篡改質量數據,目前這一事件還在不斷發酵中。
“一顆螺絲撐起了日本整個國家的經濟”,日劇《半澤直樹》中的這句話見證了“日本制造”的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
但是,自高田公司的“氣囊門”、日產大規模召回問題車之后,神戶制鋼的丑聞是對有口皆碑的“日本制造”整體形象的又一次重創。
“日本制造”曾代表著東亞制造業的最高水平,連賣馬桶蓋都比別人賣的好,電吹風也更保護頭發,電飯煲可以用10年不壞.....?即便是幾年前,中日釣魚島沖突最緊張的時候,中國游客還是在日本買買買?
但是現在,日本連最基礎的制造材料鋼和鋁都在造假,這不是在打那些崇尚日貨的人的臉嗎?
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媒體報道,日本人很誠信,很自律,很敬業,很認真,還有干凈整潔的街道,片紙不留的體育場。
但我們今天反思,這也許是一些媒體一廂情愿的報道,再陰謀論一點,這或許也是輿論戰的一部分。
無論如何,日本制造不斷爆出造假丑聞是事實,富士、索尼、松下,這些曾經創造神話的品牌,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在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日本創新能力在下降。
加拉帕戈斯是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島上的大部分動植物舉世無雙,獨一無二。原來,這個島與世隔絕,那里的物種獨自完成進化,抗擊外來物種侵襲的能力低下。
有趣的是,日本經濟學界就用加拉帕戈斯綜合癥來形容日本創新力下降。
就拿日本手機品牌來說吧。現在我們身邊已經很少看到日本手機的身影,原來日本手機功能很高端,牌子很大,但國內手機廠商vivo、oppo沒崛起多久,就把日本手機品牌逐出中國。正因為創新慢,使得日本手機在全球海外市場全軍覆沒。
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是來源于有真實市場需求的創新。比如中國小米手機的崛起,正是最典型的例子。
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能把用戶需求最快最準確地捕捉到,然后迭代更新產品。小米系統隔三差五的就會增加一個用戶喜歡的功能。
上世紀80年代后,日本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往海外,設計和研發中心仍留在日本。
但這種生產模式逐漸產生一種問題,就是造成技術開發與市場開拓脫節。這其實是“用戶不在現場的創新”,這種創新很難保持長久的活力。
但同樣是生產基地外遷的美國,這種問題為什么不突出呢?這是因為美國本土的市場容量比日本大,而且美國企業的創新環境更加自由。
日本國內經濟體制和管理模式過于保守,大企業延續傳統管理模式,企業自我革新、自我凈化能力并未顯著提升。
例如我們經常聽到的日本員工忠誠文化,忠誠固然是好事,但過于忠誠,反而會扼殺員工的創造力。
在各個學科領域交界的地帶最容易出現創新。如今中國有一個概念很火,就是跨界學習。如今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的創業領軍人物,很多人都是跨界學習的高手。
反觀日本,企業為了留住熟練工人普遍實行了終身雇傭制。在“年功序列制”下,工齡越長,工資越高。年輕人更愿意在大公司里安穩度日,不愿冒風險創業。
日本很強調匠人精神,但精益求精、自我超越,只是匠人精神的正面,如果只會悶頭干活、固步自封,那就跌入了反面。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老齡化也在拖累日本制造業的創新力。在一個年輕人比例越來越少的社會中,創造力指數肯定是逐漸下滑的。
日本制造業有種“吃老本”的感覺,但老本的底子越來越薄,傳統競爭力被周邊國家蠶食。
今天,中國制造業已經不只是停留在做衣服、造鞋等簡單工藝,一個接一個的制造業神話不斷涌現:高鐵、大飛機、量子衛星、載人航天、航空母艦……
中國制造業,已經從中國制造走向了中國創造,甚至是中國創新。
剛剛發布的華為mate10手機,不論是在硬件性能還是在系統創新上,都足以和蘋果、三星旗艦手機相抗衡,而且價格還很親民。
華為還以自主知識產權,參與了國際5G標準的制定。它從默默無聞的品牌,到國內家喻戶曉,再到暢銷世界的品牌。
華為的例子足以證明,中國制造已經由數量向質量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并且從成本和技術、質量,三方面對日本制造業巨塔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戰。
日本制造業在原來“高光環”的陶醉下,放慢了自我創新的角度,到發現時已經來不及。再加上失去20年的重創,以及全球經濟的低迷,日本制造業舉步維艱,造假也許只是為了生存下去。
但歷史已經反復證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持續創新,本都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