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作者:陳堯霖
? ? ? ? ? 關鍵詞:商鞅,吳起,秦國,楚國,變法,社會背景。
? ? ? ? ? 商鞅,吳起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變法人物,在那個混亂的戰國時期,兩人的變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是他們各自的國家有了不錯的發展。但是為何兩人功勞如此之大,結局卻還是要死,而卻死的還那么慘。更離奇的事為什么為何商鞅在秦國變法人死政不衰,吳起在楚國變法,人死政衰。
變法背景及為何要變法?
讓我們先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他們為何要變法。商鞅變法的原因是因為在春秋戰國這個禮崩樂壞、列國紛爭的年代,秦國希望可以富國強兵,因而采用商鞅變法。可見變法只是秦國變強大的一種手段而已。而吳起呢,那時的楚國民不聊生,土地制度混亂,國家發展不好,所以選擇變法,無論如何,變法都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因為那時的國家哪一個不想統一天下。即便這是為了國家但是變法,總要有一個人敢于變法,當時誰都知道變法一但有一點不妥,那就是死。所謂變法,就是改變當朝制度法制,改一個百姓已經習慣的法律,小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大到官員的供奉收入。可謂風險是極其大的,誰愿意冒這個危險,用生命變法,那商鞅吳起到底是為何變法。其實商鞅不是一個精明的人,他要真的是精明的人,他也不會變法。商鞅是個很單純的管理學應用者,對于這樣一個剛出道的人來說努力體現自我價值是最重要的,那時的他還很年輕。中國從古至今,凡是講求變革的人要么功成名就做得一番大事業,要么下場凄慘甚至死無葬身之地。而商鞅恰恰為了功名利祿而死無全尸。吳起你也可以暫且這樣理解,因為那時的吳起奔波流浪,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重用自己的君王,想及時展現自己的才能,也是有可能的,必定他為了成名,把自己的妻子都殺了。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位悲慘人士的一生。
商鞅的一生:
商鞅剛開始只是一個皇家后代,后來聽到秦國招納賢才,想要壯大自己的國家。于是商鞅就去了秦國通過各種關系終于見到了孝公,雖然剛開始孝公不太看好商鞅但是最后還是重用他了。剛剛被任用的商鞅就想變法,經過一番說服后,孝公同意他變發了,這是商鞅勸孝公變法時的一段對話:孝公任用衛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講的好。”于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可見孝公同意商鞅變法純粹靠的是商鞅的口才。剛開始商鞅怕百姓們不相信他,于是他就在街市上放了一個木樁,說:“誰能抬起這個木樁就尚黃金十兩,”誰知盡然沒有人搬,他又說:“誰要是可以把這個木樁搬動,就尚黃金二十兩。”這時候有個人把木樁搬動了,商鞅真的給他了二十兩黃金。于是商鞅就得到了百姓的信任,為變法打下基礎。他主要是注重軍事,只要有戰功,就能做官。把刑法制定的格外嚴苛,在新法執行的一年里,很多百姓都說新法不好用。恰好這是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就說,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上機沒有做好帶頭工作,于是把太子也處罰了。下來百姓再也沒有議論了。下來商鞅立了很多功勞,孝公就封他為商君。他在宰相位置的時間里,又不少諸侯都恨他,在孝公死后,商鞅就被抓了,最后五馬分尸。結局很殘忍。
吳起的一生:
? ? ? ? 而吳起的一生可比商鞅坎坷多了,也豐富多了。
? ? ? 吳起這個人,當真是中國歷史第一奇人了。這家伙軍政雙能,文武全才,無論在儒家、法家、兵家、史家里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到哪國哪國強盛,到哪國哪國無敵,按道理,這樣的人才,應該大家伙搶著要才對,可惜自古英雄多薄命,吳起沒有當成熱餑餑,卻變成了個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被人排擠,一輩子被人害了無數次,不但沒有獲得輿論的同情,反而遭到全天下人的唾棄。 那先讓我們看看吳起到底經歷了什么,得到后世這樣的評價。? 剛開始吳起侍奉的魯國的國君,他為了成名,不惜把自己的妻子都殺了,在很多人看來吳起是殘暴不仁的,但是也沒啥好大驚小怪。古人有一句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人沒了可以再娶,機會沒了卻是難逢。對于一個困頓半生的天才而言,失去實現理想的舞臺,無異于叫他去死。戰國時人的想法,可不能以我們千年后的價值觀去衡量。可因為魯國人民議論太多,于是魯君最后還是疏遠了吳起,他又投靠魏國,他雖為一等將軍,但是他與普通的士兵過一樣的生活,有立下不少戰功,在服侍了三代君王后,他終于被趕了出來。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土。致力于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游說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體上。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體。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后,太子即位。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由于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可見吳起的死是很壯烈的,七十多個王公貴族給他陪葬,被萬劍穿心以后,又五馬分尸。如何死的這一點,吳起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歷史中比吳起厲害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比死,吳起還是沒輸過。只不過可惜了著一代名將和天生的兵法家。
? ? ? ? ? ? 即便他名聲不好,即便他殺妻求將,即便他死有余辜,但是在我看來吳起他仍然是英雄。他的人生是奮斗出來的,他敢于為了自己的目標奮斗,努力。敢于和那個玩世不恭的社會斗爭,敢于和那個惡心敗壞的舊發作斗爭。
? ? 當我們把背景和前提條件理清楚了,我們再言歸正傳回到變法,當時變法無非就是讓自己的國家更強盛在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目的就是統一天下,兩人變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商鞅在軍事和生產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吳起則是在法度上進行改革。兩人如此優秀為何結局會那樣殘忍。?
商鞅吳起變法的相同點:
一:依賴君王
? ? ? ? 商鞅和吳起都是依賴當時在位的君王,當時的君王一死,商鞅和吳起就再沒有可以保命的東西了,因為他們要變法,當然要說服當代的君王。幾比如商鞅,他就是說服了秦孝公,才變法的。若不是秦孝公給他撐腰,他哪里來的本事變法,就連他的官職都是秦孝公給的。所以商鞅和吳起變法的時候固然不用考慮下一代的感想,誰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楚懷王剛死,吳起就被那些貴族們趕盡殺絕,吳起本是想趴在楚懷王的尸體上躲避一時,誰知最后還是被亂箭射死。讓我們來看商鞅,她也是依賴當代的君王,沒錯,但是當代君王死后,她知道自己的死期快到了,于是他逃出關中,想在一家旅店里躲避,但是因為制度的問題,店家不能接受這個外來客。那時的商鞅才意識到,自己的變法是多么的愚蠢,給百姓們帶來了多少的不便。但是最后他還是死了,被拉回去直接車裂。因為變法是他們一個人想出來的,并不是和別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所以別人對變法有什么觀念,他們自然不知道,因為他們兩個的變法開始都為兩國做出來不少的貢獻,所以當代的君王給他們撐腰,一旦他們依賴的君王死掉,他們的生命也就隨之結束了。
二:得罪王權:
? ? ? ? ? 只要卷入了這場王權的斗爭,結果一定沒有一個好的,輕則身敗名裂,重則滿門抄斬。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商鞅和吳起就卷入了王權的斗爭。其實說卷入了王權的斗爭,不如說是挑起了王權的斗爭。為何挑起的——變法。
? ? ? ? 拒上訴所說,殺他們兩個的都是當朝的王公大人或是太子。? 那他們僅僅只是依賴當時的君王,但那些王公貴族們又為何要將他趕盡殺絕,若不是二者的變法都威脅到了那些貴族的權利和利益,他們那會管這些事,為何說威脅到了他們的權利?商鞅變法的時候,就觸怒了太子,太子是什么人?下一朝的皇帝呀,他現在仗著當代的皇帝來削弱太子,那他的命就和當代的皇帝一樣,皇帝一死他也就小命不保了。那他為何要觸怒太子 ,難道他不知道這個人動不得嗎?他當然知道,他這樣做是因為那時新法剛剛發布,百姓說有些問題,他為了保全他自己,于是以太子為原因表明了新法之所以不行的原因是上級沒有做到表率,這才把太子處罰了 讓我們再看看吳起,吳起可比商鞅狠得多,商鞅雖然得罪的是太子,但只是太子一個人,而吳起卻削弱了王公大臣的權利,王公大臣可不是一個人,勢力也非同一般,這對他的威脅也已經很大了。在他的變法里有一項就是減輕了貴族的俸祿,哪一個做官的不是為了錢,現在吳起把他們的財道斷了,但是有皇帝罩著,他們不能拿吳起怎么樣,那怎么辦,等到當朝皇帝一死,他就該死了,殺他十個人都不足惜了。
? ? ? ? ? ? 光是這兩人的相同點就足以讓他們死了,可是這兩人是死了,一個變法留了下來,另一個變法卻被扔掉,這是為什么呢?這就要看二人變法不一樣的地方,是何原因讓兩個人遭到如才待遇。
商鞅吳起變法異同點:
一:變法背景不一樣:
? ? ? ? ? 這可能跟前面的論點有些矛盾,前面已經說了他們都是在戰國時期實施變法的,且變法都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國家,那背景又為什么不同呢,其實這里的不同是秦楚兩國的不同。
? ? ? ? ? 秦國同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王朝,說明在那個諸侯分割的年代里,秦國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已經有一個最強大了,楚國就一定不是最強大的,他最多第二強大。而這對變法又有什么影響呢,很簡單強大的國家變法是如虎添翼,弱小的國家變法很可能是加快自己滅亡速度。在一個強大國家里,人民的安全可以被保障,這個時候推行新法,百姓才有可能實施,連百姓安全都保障不了的,還談什么變法。這就是國家背景。那么秦國和楚國到底有何不同?
? ? ? ? ? 秦的先祖只是因為養馬養的好,于是被封了一塊地,其實這塊地是被匈奴占領的,你要自己打,話說回來,你一個養馬的,他能給你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沒想到秦的先祖還真把他打了下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雖然是分封,但是他自立為王也完全可以。就這樣秦從一個西陲小國,經過幾代不懈的努力,終于把秦發展壯大了起來。如果把秦比作一個人的話,他真可謂一個實干家。
? ? ? ? ? 那楚國呢,楚國剛開始只是一個少數民族的部落,最后發展,吞并了旁邊幾十個諸侯國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其他分封的王都稱作“公”而楚就稱自己為王。可見兩國性質完全不一樣。盡管實施一樣的變法,效果也不會很好。
二:變法內容不一樣:
? ? ? ? 商鞅是個很機靈的人,他知道那個社會背景下,他該怎么變法才能讓秦國強大起來。于是他改革,主要重視國家生產和軍事只要改變了這兩點,秦國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那個時候打仗數你割了敵人多少只耳朵,來論你的軍功。只要有軍功就可以做大官。這極大的促進了秦國的軍事發展。而吳起只是重視國家的發展,還把王公貴族的俸祿減了,所以他的變法能留下來才怪呢。之所以導致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商鞅了解秦國,所以他的變法是有效的。而吳起只是一個游士,初來乍到,要給楚國變法。所以變法多半不能用。
? ? ? ? ?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那些王公大臣們之所以殺商鞅,并不是因為制度改革的問題,而是因為商鞅本身,他們只對商鞅趕盡殺絕,至于制度沒有過大的問題,就需改變。因為商鞅只一次削弱了太子。而吳起呢?人也死了,變法也沒了,這說明人和變法都有問題。
? ? ? ? ? ? 這就是為什么同是變法,而造成的原因截然不同。他們兩個雖然有很多不足,但是他敢于變法的勇氣就足以被我們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