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商鞅的變法各有不同的治國方針,可是為什么兩人的結果卻是大有不同?其中,我們分了三個原因來看。
一:兩國的社會背景不同
春秋以前,東周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部分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后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當時就是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可是戰火暫時得以平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楚、吳、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隨后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之后是戰國時期。
秦國背景:
楚國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開始瓦解,由于社會發展的進步,一些貴族勢力就在社會上崛起,立足。 秦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后于關東各大國。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的賦稅改革,也遲于關東各國很多。如魯國 “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制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大。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這種社會變革、變法運動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規律。
楚國背景:
楚國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開始瓦解,由于社會發展的進步,一些貴族勢力就在社會上崛起,立足。在春秋后期地主階級取得奪權斗爭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貴族勢力把大部分土地化為私有,與原來奴隸貴族的矛盾加深,楚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數一數二的大國,地廣人眾,籌集百萬大軍不是問題,可是由于政治的腐敗,經濟的落后,國力一闋不振,連遭魏,趙,韓等國的進攻,失去了很多土地,在這種很極端的局勢下進行了變革。
二:變法之路
商鞅變法:
一個新的變法方案好比縫針,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上下結合,才能縫制出精美的東西,商鞅的變法之路好比這樣的手法-----精美。上得到了君王的支持,下有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變革之路自然是輕松,而且人民積極配合,遵守,這樣會有更大的可能性把這一變法持續下去,所以商鞅在變法這條道路上,像是一個幸運兒,將變法持續了下去。新政的第一步通常是整肅吏治,但商鞅變法的第一步是重組鄉村,事實證明,商鞅選擇的路是正確的。商鞅的分戶政策把大宗族拆分為個體小家庭,再用什伍相保將鄉民重組為新的利益共同體。這些舉措把鄉村族群的血緣紐帶轉為地域紐帶。豪強首領又被強制遷往邊城,傳統宗族勢力對鄉村的控制,完全鄉政勢力所取代。村社共同體的傳統。譬如庠序鄉校原為村社集會與施教的場所,變法后逐漸變為“以吏為師”的秦學室。村社共同的精神生活,特別是社臘等祭祀活動,也被秦官府利用。秦制,民二十五家以上則得立社,禮下庶人,籠絡民心。這是商鞅變法常被忽略的另一面。就這樣,商鞅成功將各種由宗族控制的鄉村聚落,變為國家直接控制的基層行政單位。故而秦國的王權能下縣,后世僅有共和國能做到這點。同年,以“為田開阡陌”為主要內容的田制改革也全面鋪開。接下來,秦國的勝仗越打越多。立軍功爵位的耕戰之士控制了軍界,學室栽培的文法吏與外來名士共同把持政壇,老世族勢力逐漸退出了秦國的歷史舞臺。至此,純法令型中央集權制在秦國牢不可破。縱然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不幸遭到車裂,但他的改革成果一直被秦國朝野貫徹了近一個半世紀。縱觀這二十年兩步走的變法,商鞅穩扎穩打,狠中帶柔,每個步驟銜接得恰到好處。變法的次序看似自上而下,實則走的是從基層逐步包圍高層的路線。雖說有求治太速、行法太苛的負面評價,但商鞅沒有用最快見效的那幾招治標之法——治貪、減稅、大赦天下,而是踏踏實實地重組鄉村社會。秦國能保持百余年常盛的內在原因,正是由于社會經濟基礎足夠硬實。
吳起變法:
吳起改革,在魏文侯死后因內部糾紛來到楚國,為楚王主持變法,與其他國家相比,楚國的舊貴族勢力很大,把持著大權,而且資本很深,動彈不得,吳起很勇敢,他分析了楚國的局面,對楚國的貴族勢力有了一個沉重的打擊,直接廢除了貴族特權,整頓吏治,精簡機構,強大軍力,吳起勁頭很大,勇氣很足,可因為這一點,他惹下了許多貴族,貴族因為楚王的立場,沒有當面反抗,但是貴族心中一定積蓄了很多怨恨,巴不得把吳起碎尸萬段。吳起只顧及于政治方面的改革,但是國家的經濟卻是不怎么理想,他也只顧及于軍事方面的改革,這點沒錯,因為當時楚國的樹敵很多,確實應該加強軍部力量,可是民生卻是不管不顧,黎民百姓們的心中自然是不爽,只想著一時的圖強,卻不想著長久之計,楚王剛去世,貴族就將他車裂,他不顧及小農經濟,自然得不到人民支持,就算再給他幾年時間,國家也好不到哪去。
影響:吳起變法影響:
從君主層面來看,吳起變法的主旨之一是將貴族手上的勢力轉到中央集權中,讓民眾服從于君主,使整個國家向前推進。
商鞅變法的影響: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使得秦國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帶進上層建筑,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
他們的改革深度不同,商鞅變法更加深刻的廢除了貴族在經濟上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提高政府收入,富國強兵,建立了地主階級制,但是吳起只想著富國強兵,不為以后做打算,只圖一時的富強,導致失敗。
三:結果以及個人因素比較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皆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了 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 稱“吳起變法”,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殺死吳起,并將其尸體車裂。
商鞅,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戰國時 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 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 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等制度,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 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 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 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被迫起兵 反秦,后戰敗而死,其尸身被處以車 裂后示眾。
吳起早年為了求官耗盡全部家 產,卻一事無成,他殺掉了 30 多個 譏笑他的人,逃出衛國。后來他拜 曾申為師,學習儒術。這期間吳起 母親病逝,他沒有回家奔喪,曾申惱 怒吳起不孝,與他斷絕了師生關 系。后來,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穆公想任用吳起為將,但吳起的 妻子是齊國人,魯穆公對他有所猜 疑。吳起渴望成就功名,于是殺掉 妻子,示信于魯穆公。魯穆公這才 任命吳起為將,隨后吳起率軍大敗 齊軍。取勝后的吳起引起了魯國群 臣的妒忌,魯穆公也對吳起產生了 懷疑,免去了他的官職。經人勸說, 吳起投奔魏國。從這段經歷看,吳 起不法、不孝、不仁、不忠。從為人 的角度看,吳起無疑是失敗的;從做 官的角度看,他也并不成功。吳起 到魏國后,魏文侯認為他貪慕功名 且好色,并不打算重用他。后經李 悝的推薦才被魏文侯任命為將。這 期間,吳起總體表現不錯,行軍時身 先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還親自為 士卒吸毒療傷。同時他還倡導改革 兵制,并率兵南征北戰,取得數十次 勝利,為魏國奪取了廣闊的土地。 后因魏國換君,再加受人誣陷,吳起 被迫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吳起為人為官再次受挫。到楚國后,楚悼王十分仰慕吳起的才能,先任命他為地方官,一年后升任令尹。這期間, 吳起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 革,經吳起變法后的楚國國力日漸 強大,東征西討,開疆拓土,所向披 靡,多次打敗當時的強國也就是吳 起先前服務的魏國。但吳起變法招 來了楚國貴族的怨恨,也為自己埋 下了殺身之禍。當楚悼王去世后, 楚國貴族趁機發兵圍攻吳起。貴族 們用箭射傷了吳起,吳起逃到楚悼 王停尸的地方,貴族們在射殺吳起 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楚 肅王繼位后,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 楚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 被滅族的有 70 多家。吳起的尸身 也被車裂肢解。吳起死后,他在楚 國的變法宣告失敗。從這段經歷 看,吳起為人為官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后侍奉魏國的相國公叔痤任中 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 商鞅擔任相國,但又建議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勿讓 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 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于是皆不采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 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會采納公叔 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納殺他之言, 所以并未立即離開魏國。從這段經 歷看,商鞅在魏國為人尚可,但為官 不能算成功。商鞅聽說秦孝公招賢若渴,便 做工作通過秦孝公的寵臣舉薦得到 了秦孝公的接見。商鞅前兩次用帝 道和王道獻策于秦孝公,皆未被采納,第三次見秦孝公時,他用霸道之 術游說,獲得肯定卻未被采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秦孝公心中的意圖。 最后商鞅見秦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 之策,終于打動秦孝公,并使他接受 自己的意見,開始變法。變法期間,商鞅不僅得罪了大批貴族官僚,還 得罪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變法后 的秦國,國力迅速提升。后來商鞅 率軍打敗魏國,收復了河西失地。 不久,秦孝公又派商鞅進攻魏國的河東,魏國派公子迎戰。兩軍對 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 ,欺騙其與自己會面結盟。公子信以為真,結果在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 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并大敗魏 軍。魏國被迫割讓土地求和。商鞅因戰功卓著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這期間是商鞅與秦孝公合作的蜜月期,也是商鞅事業的鼎盛期,雖說人緣不太好,但為官卻很成功。
有人說吳起失敗了是因為楚王死的早,其實這個理由我覺得有些牽強,吳起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民眾,方法等,與當時的社會情況不能吻合,所以造成了失敗的原因,當時社會需要全方面的發展,可是吳起只注重于軍事和政治,國家的經濟跟不上節奏,使人民不滿,而且他招惹了很多權利重大的人,沒了君王自然不好活,沒有百姓支持,自然變法就維持不下去了,可商鞅就大有不同了,有了社會上人民的支持,變法得以維持,以及不會像吳起死的那么快那么慘。我覺得吳起的失敗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因為他太著急了,當然也有外部的原因,但自身的缺陷----勇氣過佳,直接打壓貴族,當時因為貴族勢力強大,皇上一倒臺,他就會立馬被碎尸萬段,吳起---一個用于犧牲卻又找不到方針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