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和21日上午這一天半的時間,我參加了北大項目培訓學習,有幸在洛陽聽到語文專家的講座,真是受益匪淺。
這次學習活動中聽了劉紅燕校長的《豐富學習方式構建生命課堂》、耿春龍校長的《真實的學習》還觀摩了兩節優質課。聽完講座我就在想:同樣都教了20年書,差別可真大呀!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平時也學習了,怎么還是收獲很小呢?高老師的一句話提醒了我:他說任何學習都要反思,都要去思考。是呀,學習要和思考結合起來,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是我們平時別說思考了,連學習的時間都很少有。可是我很喜歡這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擠,總還是有的。工作,縱然很忙,可是人與人的差別是在八小時之外,看你把時間用在哪里,你的成長就在那里,聽完幾位專家的講座,我就在想,抽時間學習很重要,學習后的反思更重要。
一、反思知得失
“教然后知困”,教師在教學中反思可以使教師經常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常思常進,愈思彌新。同樣是備一節課,設計一些問題,劉紅燕校長就提到要關注習慣養成,關注情感因素,入心過心,關注學習過程,關注語文實踐性,關注評價,關注文本的解讀等6個方面入手,而我平時就看看單元目標,本課目標,結合文本就可以了,很多時候會忘記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更多的是展示自己,覺得自己講了很多,可是一檢測,發現還有學生不會。經過今天的反思,我就知道了,課前準備的時候要全方位多角度,只有教師換位分析,課前有計劃,才能在課堂上充滿智慧,才能看見學生,關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
同時,課后也要有反思,就是耿春龍校長提到的要走入課堂去教學,同時也要跳到課堂外面看看自己的教學,比如教學過程是否達到了目標? 這節課的內容是否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為什么用這些方法?哪些更有效?感覺哪個教學環節還有待于改進?再調查一下學生,本節課印象最深的環節是哪些?這節課結束后學生還有沒有興趣繼續探索下去?有什么新的問題?特別是共性的問題,要問問自己是學生接受能力的問題,還是老師講課過程中疏忽的問題,等等……
在此基礎上,再不斷地修改教案,選擇最優化的教學方法,這樣適合的就留下來了,不合適的要改進,假以時日,教學效果一定提升。
二、反思提升自我
“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反思。以謀生為手段的教書匠,常常不思而教,是“打工者”。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能把反思作為自己發展的源泉,靠反思來激發自己永恒進取,去點燃探索的火把。我們聽講座也好,看書也好,都是學到別人的東西,如果不反思,永遠不會變成自己的,所以教師必須進行自我的反思。教師要進行反思,首先要有反思的意識,把反思當成一種自覺行為,養成一種習慣。反思本身就是對人、對己、對今天、對昨天的大膽懷疑。否定過去,否定自我,跳出自我,就能向更高處邁進。其次,反思又是教師個性化的標識。教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反思,就應當廣泛吸收他人的優點,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況且自己的反思又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必然會形成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因而,沒有反思就沒有教師個性,沒有個性化的教學,也就不可能產生現代的教育家。
三、讓學生學會反思
特別是聽耿春龍校長上課,感觸最大的就是,他們的課堂真的是以學生學習為主題的,就是生本的課堂,而我們,就是老師緊抓著學生不放,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得到滿意答案后,再拋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或者說怕他們說不出來,這樣,學生永遠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我覺得以后的課堂要把時間真正的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讓他們去發現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都重要。況且自己提出的問題,如果自己再解決了,那印象會更加深刻。
比如耿校長中間讓孩子們動筆,結合課本中的詞句發揮自己的想象寫閏土刺猹,從寫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句進行開篇布局,而不用其他的語句,這樣的感受該多么深刻呀!可是我們都會覺得那多浪費時間呀,還講不完呢,更不要說寫了!一節課四十分鐘,老師巴不得說35分鐘,因為我們都會這樣想,我不說你怎么能會呢?我說了你還不會呢,我不說你不是更不會了嗎?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某一個知識點,如果老師沒講到,他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只有給學生講過了,他才放心,可是還有學生記不住,老師們會生氣,一般會說,我講過多少遍了,你怎么還是記不住!
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反思,比如什么樣的課堂更高效?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等……所以我認為,老師們不要吝嗇于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孩子們,因為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這是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句話,這個能達到不教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過程真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動手體驗的,只有他自己真正實踐過,體驗過,真正學會了,老師才可以不教,或者是老師適當的點撥一下就可以了,學生學習的事情是需要他們去做的,而不是讓老師替他們完成的。老師說的越多,學生被動聽的就越多,他被動聽的越多,他越被動,就不去思考,更不會思考,這樣形成惡性循環,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來說,無疑是有害而無利的。
有個這樣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教師越來越需要隨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同時勤于反思自己的行為,通過反思與實踐,在教師專業化的道路上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我很喜歡這句話,同時我覺得這是時代對教師職業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反思,不斷提升,不斷進步。
有道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此次北大項目培訓就有著這樣專業的引領作用。兩位校長的講座,我總是積極主動并認真去聽。在聽取報告時,就會反思自己的教學和自己的教育理念,爭取從專家報告中收獲更多的東西,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