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接龍寶回家,正聽他有滋有味地說著幼兒園的一天,他們班級的QQ群跳出了一張照片,乍一看感覺是小朋友被什么東西咬傷了,冒了幾個紅紅的小包,隨即小朋友的家長在群里頭發了一段話“心疼,女兒前天說班上XXX小朋友打她……今天又被抓成這樣。我問孩子她是怎么處理的,她說自己沒有還手因為她是好孩子不能打架”,很快,老師也在群里頭進行了解釋。大家都覺得這件事算是妥善地過去了。
今天大早,龍寶的班級QQ群里又跳出了幾張照片,“早上給女兒洗手發現的,也說是XXX小朋友抓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家長在群里發了這段話。盡管老師隨即在群里給了私聊的提醒,但這次大家心里似乎都在意起這件事了,打人的小朋友的家長、被打的小朋友的家長、老師們的各種情緒在其中醞釀著、發酵著。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們欺負了甚至挨了打,我們到底要不要讓他打回去呢?這是困擾著許多家長的問題。經常聽到爺爺奶奶甚至爸爸媽媽跟挨了打的孩子說,“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打回去、更用力地打回去,這樣他就不敢再打你了”,這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或許能保護孩子免受身體上的傷害,但也讓孩子感受到了力量的威懾力甚至學習了用打來解決問題的方式;身為家長的我們都常會發現打孩子解決不了問題、甚至讓孩子更加叛逆,況且是我們小小的寶貝呢,他打得過弱者但難防更強的對手!打回去——連治標都談不上的方法。當孩子在幼兒園挨了打,還有很多正面的方法可以教給他——
尋求幫助。在幼兒園里老師是孩子最信任的成年人,教會孩子被欺負了及時向老師報告,尋求老師的幫助;
大聲表達。常常挨打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膽小、文弱,這恰恰符合了打人孩子恃強凌弱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大聲表達,比如大聲說不、大聲指責“打人是不對的,你不可以打我!”;
練習防身術。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練習保護自己的防身術,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練習躲閃和抓握,當有人要打你時,迅速躲開或者迅速地抓住對方的手,還可以加上大聲地表達“打人是不對的,我要報告老師”。
也常聽到家長們跟孩子說,“如果有小朋友打你,我們就離他遠遠的,不要跟他玩”,這種惹不起躲得起的解決方式也是我們經常會用到的。就像看到龍寶班級群里頭這兩天家長們拍的照片、說的話后,護犢心切的我第一時間也特別想跟孩子說離那個打人的小朋友遠點,但腦海里換位思考后浮現的那幅畫面讓我最終還是忍住了。如果打人的是我們的孩子,如果家長們都因此而讓小朋友們遠離他、孤立他,那么我們的孩子應該特別的孤單、特別的難過吧……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才4、5歲的孩子呢?用孤立的方式,很難讓這個年齡的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打人行為,它更容易讓孩子變得情緒不穩定甚至是為了引起老師、家長、小朋友們的關注而繼續打人行為。當孩子在幼兒園打人,家長需要更多的反思——
避免以暴制暴。有些家長當得知孩子在幼兒園打了人,情急之下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孩子來一頓“竹簽炒肉絲”,原來孩子的打人行為是從您這兒學來的呀!管教對于學齡前孩子是說了,他們會忘記,做了,他們會模仿。言傳身教的力量不容小覷;
查找言行背后的原因。孩子打人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需要我們去觀察、去發現孩子不可愛行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潛移默化的模仿、也可能是近段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事件,找到了原因事半功倍。
當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挨了打,家長和老師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愛、被尊重,在我們心疼、庇護被打孩子的同時,別忘了保護那個打人的孩子。給他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愛、多一點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