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擔心,害怕

2、己知:倒裝句,即“知己”,了解自己。

?【學譯】

人啊,不必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應該憂慮不了解他人。

《論語》開篇第一段就是“人不知而不慍”,后面又有三次直接說到“不己知”,可見,不被人知的煩惱,懷才不遇的痛苦,幾千年前就已經是知識分子的流行情緒,至今未消。

另外兩處“不己知”是: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p>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p>

首先,孔子并不是在否定我們期望獲得他人和社會了解和理解的愿望。能夠“被人了解”和能夠“了解他人”都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同樣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孔子諄諄教導的是,在“被人了解”和“了解他人”之中,如果有所憂慮和擔心,那應該是“了解他人”。

一、不患人之不己知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不是刻意潛伏,只要不是故意隱藏,人與人相處之中,互相是看得一清二楚的。行為處事,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性格、用心和能力,彼此都是心知肚明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別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有時候自己不知道別人其實早就知道了。

別跟自己說了不算的事情較勁。雖然我們應該通過更好的行為,主動的努力,有效的宣傳,盡量讓別人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促進與周圍環境的友好和諧,但是,當我們做到了自己的本分,盡到了自己的努力,別人是不是就能夠如我們所愿地了解自己,就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了。因此,憂慮擔心是沒有用的。因為,別人是不是能夠了解自己,是我們不能掌控的因素。我們說了不算的事情,就別放出“患”這個情緒大招了。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別人要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了解到什么程度,把自己解釋成什么樣子,都是自己所不能真正掌控的,更很難改變。因此,從情緒上來說,從心態上來說,我們要有接受的態度。

我們自己可掌控的因素,是能夠改變的部分,那就要多付出一些心力?!傲私馑恕本蛯儆谖覀冏约阂环娇梢哉瓶氐那榫w和行動。

二、患不知人也

了解別人有助于讓他人了解自己。俗話說,千人千面。其實,就是單獨的一個人,身上也是有很多方面的。性格有時開朗又是內向,寫作能力高的人可能還做得一手好菜,擅長內務行政工作也許心里很熱衷于業務外聯,總之,自己心里有千言萬語,怎么說到點兒上,這取決于自己對他人的了解。

如果,別人要談錢,你卻給人家談情懷;別人要吃飯,你卻跟人家談讀書。你倒是讓別人了解了你有情懷,能讀書,可是,可能還不如不暴露自己更好呢。

因此,了解別人其實更有利于讓他人了解我們自己。

所謂情商高主要就是對他人很了解很理解。娛樂新聞里,如果哪位明星面對記者的刁鉆問題,回答地是既不得罪人又能把記者給懟回去,網名就一片情商高的贊美之詞。其實,情商高的主要體現,反倒不在于這種“聰明作答”,而在于對他人的了解。

【維基百科】

情商的五個向度——丹尼爾·高爾曼(Goleman)指出情商由五個向度所組成。

1、自我察覺:精準的情緒自我察覺(emotion self-awareness)

2、自我規范:積極、適當地控制和表達情緒自我情緒。情緒的表達是可控的,不會“情緒失控”

3、自我激勵:調動情緒,達成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完成目標。

4、同理心:共情能力強,通過細微的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很好的“聆聽者”,當別人在傾訴時,能巧妙地回應,表達理解、尊重對方的訴求。善于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幫助別人表達情緒。

5、現實檢驗能力: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reality testing)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面對現實能保持樂觀主義積極地接受變化,綜合各種資源靈活應對多變的環境和壓力,成功地解決問題而不失控。

從這一組對情商的介紹來看,了解他人,無疑是高情商的重要表現。

同時,也印證了,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是高情商的表現。因為,自我覺察、自我規范、自我激勵,都是有助于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也能夠促進他人對自己更優質方面的了解。著力點都在于自我的努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