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見起源于多種根源:
- 可能源于社會地位的差異,人們想證明這些差異是正當的,并且愿意為恥這些差異
- 可能是我們從小習得的,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重要差異
-我們的社會制度可能起到了維持和支持偏見的作用[偏見發揮作用保護自尊和社會地位]
2.偏見的社會根源分為2個:
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社會化(權威人格、宗教、從眾)。
1)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
主人視奴隸為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缺乏抱負的,正因為他們擁有這些特點,所以他們適合奴役。
社會學家海倫-邁耶-哈克指出了有關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促進其社會地位低等地合理化:許多人認為這兩個群體智力低下、情緒化、未開化,對他們的從屬角色“心安理得”
那些有權力點男性刻板地認為他們的女下屬給予了他們許多贊賞,但資源相對較少,因而損害了她們的工作績效。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使男性維持他們的權力地位。這種對女性看似善意的歧視(暗示女性是弱者,并且需要幫助),通過灌輸一些侵入性想法,如自我懷疑、成見、自尊降低,使得女性的認知表現變差了。
2)偏見起源于我們習得的價值觀和態度。家庭社會化對兒童偏見有影響,甚至兒童的內隱種族態度反映的是父母外顯的偏見。
德國納粹頑固分子,便心理學家定義為種族中心主義者,他們普遍擁有權威人格的傾向——不能容忍軟弱,具有懲罰性的態度以及服從群體內部的權威。
權威人格的人,在孩提時代往往經歷過嚴苛的管束。這可能導致他們壓抑了自己的敵意和沖動,并將這些敵意和沖動“投射”到了外群體身上。權威人格兒童的不安全感,似乎使他們傾向于特別關注權力和地位,容易形成非對即錯的僵硬思維方式,難以忍受模糊性。
權威人格者傾向于服從那些權力比自己大的人,攻擊或懲罰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權威主義傾向在經濟衰退、社會巨變、日子變得艱難時,會急劇高漲。
3)宗教和偏見:那些得益于社會不平等的人,在聲稱“人生而平等”的同時,還需要為讓各種事情維持現狀而尋求合理化辯解。幾乎所有國家領導者,都利用宗教來使當前的秩序神圣化。
宗教和偏見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答案取決于我們如何提問。戈登-奧爾波特總結:“宗教的作用顯得自相矛盾。它制造偏見,同時又消除偏見”。
從眾:偏見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會由于慣性而持久存在。如果偏見被社會所接受,那么許多人將會遵循阻力較小的通道,順從這種潮流。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因為憎恨的需要而產生,但更可能是因為被人喜歡和接受的需要而產生。比如,當人們聽到性別歧視的笑話后,對女性的支持就會減少。
3.偏見的動機根源有2個:
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和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自己比他人優越)。
1)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痛苦和挫折(目標受阻)常常引起敵意。當我們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膽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轉移我們的敵對方向,比如美國內戰后,南方對黑人濫用私刑的行為增長,令人聞風喪膽的3k黨人就是“替代性攻擊”影響的群體。
競爭是挫折的來源之一。當兩個群體為工作、住房或社會聲望而競爭的時候,一個群體實現了目標,這將成為另一個群體的挫折。因此,現實群體沖突理論認為,一旦群體為稀缺資源而競爭,就會出現偏見。
高斯定律(高斯定律是一個經濟學理論,高斯提供了一個案例,牛吃麥,牛群歸畜牧者所有,麥歸耕種者,牛群吃麥可以,但耕種者要收取費用,自由當牛群吃麥的邊際增值=麥的邊際損值,雙方才能利益最大化。如果牛群吃麥的邊際增值<麥的邊際損值,那么畜牧者就會約束牛群吃麥。),就是一個與此有關的生態學原則,它認為有同樣需求的物種之間競爭最激烈。
比如,在美國,對黑人偏見最強的白人往往來自最接近黑人的社會經濟階層。比如為什么有這種現象,跟你同一起跑線的人,為什么最看不慣你,歧視和編排你。
2)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自己比他人優越):心理學家約翰-特納和米歇爾-霍格注意到我們還是很自然地以我們的群體來描述自己。
自我概念(即我們感覺自己是誰)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同一性(我們對自己的個人特性和態度的感受),而且還是一種社會同一性。
我們可能是學生、黨員、中國人等,身上肩負著如此多的社會身份,如同玩紙牌,在最恰當的時候打出各張牌。
社會同一性理論的表現有3點:
? 我們歸類:我們發現將人,包括我們自己,歸入類別是很有用的。
? 我們認同:我們講自己與特定的群體[我們的內群體]聯系起來,并以此獲得自尊。
? 我們比較:我們將自己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外群體]進行比較,并且偏愛自己的群體
[我們評價自己的時候,會部分地根據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我們不僅在群體中為我們自己尋求尊重,還在群體中尋求自豪感。比如年輕人喜歡加入各種組織。]
[個人同一性(個體成就和自我服務偏見)和社會同一性(群體成就和內群體偏見)共同培育自尊。]
4.內群體偏見:
描述自己是誰,意味著描述自己不是誰,被內圈子接納,有歸屬感,天然排斥外圈子。
內群體偏見提供積極自我概念,當我們的群體獲得成功時,通過強烈地認同于該群體,我們也可以使自己感覺更好。當學校球隊贏了,我們會說我們贏了,輸了,則會說,他們輸了。
內群體偏見滋生偏袒:認為本群體比別的群體好。當我們的群體相對于外群體而言規模小、社會經濟地位低的時候,我們就更容易表現出內群體偏見。
社會地位、自我關注和歸屬地需要:社會地位是相對的,要感覺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們。因此,從偏見或任何社會地位等級系統中可以獲得的一種心理優勢就是高人一等的感覺。
有著穩定社會地位的人對于優越感的需求相對弱一些,這就是為什么貴族比暴發戶的優越感需求弱,社會地位低的女生聯誼會比社會地位高的女生聯誼會更喜歡攻擊其他女生聯誼會的原因,通過攻擊獲得優越感。
蔑視外群體還可以滿足另一種需要:對一個內群體的歸屬需要。知覺到共同的敵人會使一個群體團結起來,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派別精神就減少。當員工都感到與管理層對立,員工之間的同事情誼最濃。
5.偏見的認知跟源分為3類:
類別化(將人歸入不同群體)、獨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和歸因(這是一個公正的世界嗎?)。
刻板信念和偏見態度的存在,是正常思維過程的副產品,許多刻板印象,與其說是源于內心深處的怨恨,還不如說產生于心理活動機制。
錯覺是我們解釋世界過程的副產品,刻板印象也是我們簡化復雜世界的心理機制副產品。
1)類別化(將人歸入不同群體):
? 自發類別化:種族和性別,是當今世界最有效的對人進行分類的方式。
? 知覺到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我們把外群體看作相似的,更可以發現內群體的差異性。比如,歐洲以外的人將瑞士人看成很相似的人,但對瑞士人來說,瑞士人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講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的群體。
? 獨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獨特的人、極端事件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并歪曲我們的判斷。
? 獨特的人:獨特性形成自我意識,一群人中的男性會時刻察覺女性針對他的獨特之處所作出的反應。少數群體的個體獨特性越高,多數群體就會越高估這一群體的人數。
? 獨特事件:非典型群體中的某個人只做出了一次不常見的行為,便可以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虛假相關,大眾媒體反映并助長了這種現象。比如一個同性戀虐殺,人們往往會提到同性戀,相反異性戀虐殺,人們會選擇忽略性取向。
2)歸因(這是一個公正的世界嗎?):在解釋別人行為時,我們常犯歸因錯誤,我們總是熱衷于將人們的行為歸結于他們的內在傾向,而忽視了重要的情境力量。之所以犯這類錯誤,部分原因在于我們關注的焦點在人而非情境。
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討論:公正世界現象!
? 比如麗江女生被劃破臉蛋,有吃瓜群眾說她不自愛,這么晚出去,肯定做了什么不好的行為之類。
? 心理學實驗表明,當觀察者無力改變受害者的命運時,他們就經常會否定和貶低受害者。
? 有人對社會不公正漠不關心,是因為他們眼里看不到不公正,他們相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相信受害者的一切都是罪有應得。
? 這些信念使得成功者確信他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完全應該得到的,獲得幸運的人自豪的同時,也不必對不幸者承擔責任。
6.偏見的后果: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視的影響(自我實現的預言)和刻板印象的威脅。
1)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偏見是一種預先判斷,其能引導我們對事件的解釋
只要群體成員行為舉止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重視這一事實,我們先前的看法獲得驗證。當群體成員的行為舉止與我們預期不一致的時候,我們就會以特殊情形為此類行為開脫。
也許你也能回憶起過去某個時刻,你無論怎么努力都擺脫不了某人對你的評價,當時你無論做什么,始終被人誤解。一旦某人預期與你見面不會愉快時,誤解就很有可能產生。
威廉-伊克斯的實驗:他們正對的幾組正處于大學的男士,當這些難事來到實驗室時,兩兩配對成一組,實驗者向每對當中的一個人預先給予虛假的告誡:另外那個人是“我近來交談過的人當中最不友好的人之一”。隨后介紹兩個人相互認識,并讓他們單獨相處5分鐘。在實驗的另一條件下,引導這些學生,讓他們參與的另一方特別友善。
兩種條件下,對方對新結識的人都非常友好。事實上,預期對方不友好的人,異乎尋常地試圖表現出友好,而且他們的微笑及其他友好舉止激起了熱烈的回應。但與有積極偏見的學生有所不同,這些預期自己會遇到不友好伙伴的人,把這種互相友好歸結于是他們自己“小心翼翼”地對待對方的結果,他們事后表現出對對方更多的不信任和不喜歡,并認為對方的行為不那么友好,盡管實際上,搭檔是很友好的。
2)歧視的影響(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歧視,感覺黑人搬進社區會不好,一旦發生任何事情就會跟黑人扯上關系,證明自我預言的正確性。
3)刻板印象的威脅:當一個白人住進黑人社區,這種陌生環境會消耗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導致我們心理和生理機能下降。媒體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脅,比如海報中的無腦女性,導致女性在數學等領域表現差。
7.如何減少偏見:
- 如果社會地位導致偏見,尋求平等、互助的社會關系
- 如果偏見引導歧視行為,那么限制歧視行為,如通過法律
- 如果社會制度支持偏見,那么就取消這些支持,乳通過媒體宣揚種族團結
- 外群體看起來比實際看起來跟不像某人自己的群體,那么努力將他們的成員個性化
- 如果自發的偏見致使我們做出一些讓我們羞愧難當的行為,那么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羞愧感激勵我們打破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