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一過,年就徹底過了,這次假期,和父母在一起時間最長,在溝通上又有了些感悟,我知道自己其實一直都沒有放下自我面對父母,總是自詡開明,溝通方式卻不由粗暴,自以為占了現代價值觀的制高點,總說要涓涓細流,可很多時候說到關鍵處就沉溺于表達快感,忽視對方感受,過于自我的后果是不但目的沒達到,反而會引起抵觸感反效果。也許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容易忽略對方的內心感受,這里面有懶惰有放肆有有恃無恐的滿不在乎。
分析起來,有時候對于我們來說,父母的身份反而成了他們的一種標簽,讓我們忽略了他們也是一個個獨立個體,而不是一個為我們做飯洗衣、無條件關心我們支持我們的人、永遠輸出給我們的人、永遠能罩住我們的人,我們過多地把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過多地把重心放在對父母的索求上,我們總在關注父母除了把我當一個孩子來愛我,有沒有尊重我,是單純地希望我快樂成長,還是把我當做寄托希望滿足虛榮的下一代,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每天快樂嗎,我們應該承認的是他們和我們的不同,而不僅僅是代溝的緣故,也許他們就是和我們不一樣的人,這和我們是不是親人都沒有關系。
當然,代溝必然是有的,尤其是劇烈變革的中國當代社會,其實很多父母很難懂得下一代了,雙方的頻率已經無法對接,根本沒有辦法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所以嘮叨也往往被理解為不夠關系不夠愛你,可其實他們已經很努力了,他們也許就是太關心你了,所以只會以這樣看似粗暴的方式來關心你。
對于父母的態度,首先當然是感恩,養育之恩可稱偉大,即便隨著子女的成長,精神臍帶早已斷掉,但畢竟多數父母為子女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而且比起父母試圖做出的控制寄托的希望苛求的孝順,有時候為人子女經常回之以什么呢,比如把忍受不了的愛與關心都當成絮叨,把生活中的煩躁轉化成情緒發泄出去。
其實家人是用來溝通的,還是得心平氣和,以柔克剛,所以你需要試著不要把自己的問題歸因到他們身上,自己的問題只能靠自己解決,獨立的含義很多,簡單的可以從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先做起,中國式的子女常有一個問題就是,吃父母穿父母甚至住父母的,而且總把這些當做天經地義,這里的公平在于,你要回饋,不光是給他們買東西也要有情感輸出,要努力在做自己和聽從父母方面找到平衡。同時,你要放下想要改變他們或者反抗他們的執著,去真正關心了解他們,發現他們的無助,他們不被滿足的渴望,他們固有生活方式背后的隱忍壓抑,去理解大家各自要面對的難題,你可以不必像他們那樣非要在對方那里得到什么,學會以愛去回應愛,去溫情地陪伴,親人愛人相伴一生,都是修行,只要你愿意去懂,那么方式總會涓涓細流,所有代溝隔閡總可彌補。
其實,孝敬就是幫父母過好自己的生活,幫他們營造享受自我的晚年環境,讓他們為自己活,你自己千萬不要為他們而活,幫助他們找到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方式,你尋你的活法,不要讓父母社會或則任何人告訴你該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