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采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書先生在簡書的第49篇文章。本文約2100字,請花5分鐘來閱讀。)
引子
有了前面的鋪墊,是時候談談單詞記憶的三大原則了。所謂原則,就是方向性的東西。一旦方向錯了,用再大的勁兒也沒有用。
前面的鋪墊在這里:
英文詞匯 | 怎樣背單詞(一)
英文詞匯 | 怎樣背單詞(二)
英文詞匯 | 怎樣背單詞(三)
英文詞匯 | 怎樣背單詞(四)
英文詞匯 | 怎樣背單詞(五)
在這資訊發達的年頭,關于單詞記憶方法的文章,網上一搜一大把。但關于單詞記憶原則的文章,卻屈指可數。今天書先生就來填補這一空白。
此三大原則,威力巨大,請務必認真掌握。原則了熟于胸,既能使背單詞事半功倍,又有助于鑒別出真正有效的單詞記憶方法(也就是說,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少上很多當。)。
所以,是哪三大原則呢?
1. 面向使用
這個原則回答“背什么”的問題。
面向使用的意思是,我們背的東西最好就是直接能夠使用的東西。比如in the classroom是“在教室里”的意思,當我們要表示動作的地點是“在教室里”時,這三個單詞總是在一起使用。因此,在記憶單詞時,這個詞組應當被當做一個詞匯來記憶。
這是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單獨記憶classroom了呢?當然不是。正確的理解是(下面的內容可能有點顛覆你的固有思維):in the classroom和classroom是兩個不同的詞匯,前者表示動作的地點,后者表示一個事物的名稱,它們會被用在不同的情況下。
還有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擴大記憶的單位才可能準確掌握它的意思。比如defer是“推遲,延誤”的意思,但defer to卻是“尊敬,順從”的意思,這二者之間找不到任何聯系,而且defer只有和to在一起才有“尊敬,順從”的意思。因此,把defer和defer to看做兩個不同的詞匯,既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必要。
語料庫語言學的鼻祖John Sinclair以及他的弟子、擁躉們的研究表明,英語中存在大量的搭配(collocation)。這些搭配不一定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詞組或者習語。凡是共現概率比較高的,都可以叫搭配。比如I should have known that(我早該知道)就可以看做一個搭配,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應該被整體記憶的單位。
這本是一個不證自明,卻不幸長期受人忽視的原則。究其原因,是長久以來,我們都將語言學習的推理過程弄反了。
我們學習任何一個東西都必須利用大腦的推理能力。推理分為兩大類: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指從大量可觀察的事實中總結出一條規律,它的結論具有或然性。比如我們每天都看見太陽從東邊升起,看了10000天后,我們得出結論,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這個過程就叫歸納推理。但結論不一定正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太陽明天是從哪邊升起,只是隨著觀測到的現象越多,我們對結論的把握就越大。整個自然科學就建立在歸納推理之上。
演繹推理是從一個前提出發,通過符合邏輯的路徑,得出一個結論。只要前提正確,路徑正確,結論一定正確。經典的邏輯三段論即是演繹推理。比如:人有兩條腿,柏拉圖是人,因此柏拉圖有兩條腿。值得一提的是,福爾摩斯采用的不是演繹推理,而是歸納推理。
放在英語學習中,歸納推理就是從大量詞組的意思中推出里面共有單詞的意思,而演繹推理則是通過單詞的意思來推出其組成詞組的意思。舉個例子,我們在接觸了in the classroom, in the house, in the area后,推出了in the是“在……里面”的意思,這個過程就是歸納推理。相反,我們在知道in, the和classroom的意思基礎上,推出in the classroom是“在教室里”的意思,這個過程就是演繹推理。
哪種是更好的語言學習過程呢?答案是歸納推理。我們幼時學習母語都是采用歸納推理,但不幸的是,我們在學習外語時,往往采用的是演繹推理。
母語的習得過程中,一開始我們是沒有文字的概念的,我們聽到的是表示各種意義的聲音。我們把一串聲音同某個意義聯系起來。在不同的聲音串中反復聽到同一個片段后,我們才嘗試將這個片段分離出來。
舉個例子,小孩兒在聽懂“過來”這個詞組時,并不知道它由兩個字組成,更不可能知道里面的“過”和“過錯”里的過是同一個字。而且他不需要知道這些東西,只要他知道和“過來”相聯系的動作是什么就行了。
他下次需要表述這個動作時,他就把這種詞組整體調出,輸入和輸出的循環就完成了。他接收的輸入是一個使用中的單位,輸出的也是一個可以直接使用的單位,這就是“面向使用”的單詞記憶原則。
好處
掌握面向使用的單詞記憶原則有什么好處呢?至少兩個:
- 既能掌握單詞意思,又能掌握單詞用法。
- 能大幅提高輸出技能(口語、寫作)的流利度(fluency),因為你是整體記憶,所以能夠做到整體輸出。
具體操作
具體的操作就是:每記一個單詞都要記住它的搭配,甚至更進一步,記住它所在的模式。比如suicide(自殺)經常和動詞commit連用,那么commit suicide就應該當做一個詞匯來記憶。而commit suicide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總是人,所以some body commit suicide或者somebody tried to commit suicide(這個模式也經常出現)就可以作為一個 整體來記憶。
有的朋友可能會擔心:本來英文單詞就多,這種方法不是增加了更多需要記憶的詞匯了嗎?這種擔心是毫無必要的。人類大腦的優勢就在幾乎無限的容量,影響記憶效果的不是量,而是意義相關性。
關于這一點,書先生還會專門撰文闡述,不過朋友們可以先參考拙作《像Google一樣學英語》。
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單詞有哪些搭配呢?有兩種方式:
- 閱讀文章時有意識的注意。
- 查閱搭配詞典。
前一種方法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章才能總結出規律,見效慢,但是效果持久。后一種方法,書先生推薦《柯林斯詞典》,該詞典從超過4億詞的語料庫中總結單詞的用法,并按照使用頻率排序。單詞的釋義中就直接給出了它的搭配。是學習者的最佳選擇。
最后,考考大家是否真的掌握了這一原則,請回答下面的句子中,有幾個需要記憶的詞匯:
The first principle for enlarging your vocabulary is to remember the meaning units that are used in naturally-occurring text.
歡迎踴躍在評論區回答,并列出你所找到的詞匯。
答案下篇文章揭曉。
【作者簡介】 書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學教師一對。 書先生語言老司機,玩轉英語、德語、Python計算機編程; 路夫人旅游達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過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