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阿米爾因為軟弱,眼睜睜看著哈桑為了保護風箏而遭遇不堪之事。這件事令阿米爾愧疚、自責和痛苦。年輕的孩子認為,只有分開才能使他擺脫痛苦,所以他逼走了哈桑。而不久,戰爭的爆發,他和父親也逃到了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仍然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踏上了回阿富汗的路,希望能夠遇上少年時的老朋友,彌補過去的罪行,也讓自己獲得救贖。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書給讀者不僅是震撼,亦如對心靈的一次梳洗。以阿米爾和哈桑的日常故事為線,串出一條關于救贖的信條。
小時候心里應該都住著一個“小我”吧。至少孩時的我心里的那個“小我”自私叛逆傲慢還沒良心。父母夸獎別的小朋友就會嫉妒,并且覺得不服氣。會因為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委屈好久。會因為和爸爸下軍棋輸了不開心.....太多了,大的小的,實行了的或者只是有念頭的。如果把孩提時的罪行記錄下來,我的《懺悔錄》應該得比盧梭的厚多了。如果為自己辯解,拿出些科學的依據,證明“孩子從娘胎里出來不久,慢慢在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所以,視野和思想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故而會產生一系列自私的行為。”之類的論證姑且也不是難事。然而,盡管是孩提時期,罪行終歸是罪行,還是承認的好。如弟子規里說的“過能改,歸為無,倘掩飾,增一辜”。
孩子自私也善良。做了錯事的時候,當下特別怕告訴家長,家長問起來,可能還會吱吱嗚嗚扯個謊。不過說謊可不好受,不敢看父母的眼睛,睡覺還不安穩。干什么都覺得被那個慌拉扯著,伸展不開。憋不了幾天,自己就跑去和父母坦白了。就如阿米爾一樣,雖然他孩提時沒有承認錯誤,但是那種自責一直折磨了他幾十年。那是一個夢魘,不受控制附身于每一個夢境。那是因為他善良才會有自責。“壞人做壞事是不會有感覺的。”只有心善之人做了錯事才會自責不已。只是他一直沒有勇氣跨出贖罪的第一步。要趕走這夢魘,行善是最好的方式。
對于“因果”的神奇和敬畏,是開始接觸國學才有的。國學和佛教思想是分不開的吧。古人處處都在講因果,說行善,說孝。(中國的文學太博大精深的,極其深奧,現在我還只是浮在表面的表面。在這里我就不說太多了,我說就太有班門弄斧之嫌了)。
你的幸福是因為你此生積德甚至你前世的善事,更有甚者是因為你祖宗的善行在你這代人身上靈驗了,便算是“因果”了。可能,你會覺得,這靈驗豈不太漫長?后來我琢磨著,行善對于自我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獲得一種心安。有時候,心安便是幸福。佛說,“知足常樂”。“知足”即使心安的一種吧。不知足,便欲有所求,內心在騷動,心又如何安呢?
一不小心又扯遠了。按照木心先生的說法,我寫的不能稱之為文章,只能說是日記。東一下西一下,想到哪里扯到哪里。等回頭,已經夠不著開頭的邊了。有時候我就自嘲的想,大不了我厚顏地把這些冠名為“散文”。當然,我的“散文”就真的沒什么骨架,就是一盤沙。不管怎樣,這篇文章還是要扯完的。真對不住了,各位讀者們,讓我們硬生生的扯回行善這件事吧。
有位國學老師說,“命是天定的,你改不了,運是后天的,可以通過你的努力稍作改變。不過,唯有一種方法可以改命。那就是行大善。何為行大善?涉及到了大死大生的事情。”老師那時說了一個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最后我把這個故事送給大家:
從前,在離一個城市不遠的森林里,有一位師父證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個八歲的小沙彌。那老師父因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彌的壽命只剩七天了。就想讓小沙彌最后幾天陪陪父母。
因此,昆師父就告訴小沙彌:“你的父母很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你的父母,你過了八天以后再回來。”小沙彌很高興地辭別了老師父。
小沙彌走到半路,天就開始下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進一個螞蟻窩了,就急忙用土把雨水擋住,使雨水沒有淹到螞蟻窩里去。
小沙彌回家后,家里一切都很好,沒有發生任何事。到了第八天,他又回到師父那里。老師父看到小沙彌平安回來,心里感到很奇怪。他就入定觀察,才知道小沙彌因為救了螞蟻而延長了壽命。老師父說:“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嗎?”小沙彌說:“我七天都在家里,哪里做了什么功德?”
老師父又說:“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因為你救了那么多螞蟻,改變了一場大的生死,所以壽命可以延長到八十多歲。”
行善,為了那份心安,為了心靈能夠得到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