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有兩次觸摸。
一次不幸成了致命事故。
一次本可以留下肺腑故事。
一次于林丁丁,是圣人墜地后的加害。
一次于何小曼,是久違而奢侈的關愛。
初接觸嚴歌苓的書,《芳華》是第一本。與它邂逅在這部同名電影之后,有意識的相逢,是因電影中支離破碎的演繹無法支撐太多細節處理,那其中有多少人的心思,都該留在故事里,流進我們更多人心里。
對電影的初感是,內容上大致為男不歡女不愛的青春疼痛故事類型,只是多了兩層外衣。一層特殊時代的政治加厚了嚴肅性,一層令人回憶的戰爭加厚了殘酷性。它的敘事方法中規中矩,以口述回憶的方式,按線性時間講述了那段被時光層層剝落的芳華,最后留下辨認不清的一地殘骸,它們早已面目全非,被風揚起,就各自散去。
電影的結尾不是小說曲終,它盡量保持了上揚結局來克制我們對這個好人不能好報的價值觀念的過分悲哀。的確它也留住了我更多本來應該悲切的心情,只是現實或許本就比這份被克制的感情要來得更如洪水猛獸,偏要一次次無情吞噬已經太壞的狀況了。
嚴歌苓筆下的劉峰,是電影中活著的雷鋒,但最終也因癌逝世,成了別人心中那個只能精神永恒的劉峰。
因此閱讀原著,在情節上,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在主題的把握上,在中心思想的領悟上,都能通過“蕭穗子”這一主觀視角的敘述,獲得更充分的了解與體悟。
它算得上是嚴歌苓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故事,其中人物或多或少眼見親聞,是青春芳華逝去后,不老的記憶,它常常會在時光里閃爍而歷久彌新。
而使記憶生輝的大概就是那些平凡又別樣的人了。書中的劉峰雖樣貌過分平庸,甚至于令人忘卻長相,但他在群體中卻是一個標桿。如此老實全能又溫暖的人,在蕭穗子眼里是“好到甚至沒有人性”,因為我們為人后,才發覺內心里總是藏著那么點性格污垢,卻偏偏劉峰沒有,他站在了罪惡的我們對面,完全可以劃清界限,于是,這個少數者,不得不成為大家心中無欲無求的圣人。
但這也成為他悲苦的轉折點與痛苦的引線。
“觸摸事件”使眾人將他們自己親手送上佛龕的劉峰又親手給推下來。或許從一開始,劉峰就只是出于每一個本能的幫助他人,而旁人卻懷著小心思,等他裝不下去好人的那天,好來落井下石。
或許更可悲。
劉峰一生所愛,死時也不肯忘卻的心上朱砂,始終都是一朵綠茶婊白蓮花。在蕭穗子這個已受盡冷眼相待的人心里, 她似乎有些遺傳而來的敏感洞察力,加之學會了戲謔的生活,她筆下的文字就是嚴歌苓心里跳躍的幽默,它們層層疊疊堆積了書中前半部分的青春喜悅。
蕭穗子最終告訴我們,那個讓劉峰柔腸百轉的丁丁不過是如今大家眼里的戲精,她用柔弱病態與天真懵懂偽飾自己。
『劉峰的心是愛她的,疼她,憐惜她,但身體不愛她,正如他的身體愛小惠,心卻不愛,一回事。一個人一生,能碰到心和身都去死愛的人,是太難得了,就像二十歲的他,碰到二十歲的林丁丁。天下可愛女人多了,可愛的女人還得會唱歌,劉峰愛的是會唱歌的可愛女人。唱歌的女人也多了去,她們還必須像丁丁那樣,圓圓的腦袋,細細的脖子,走路微張著兩只小手,摔倒隨時好撐扶似的。這都有了,她還必須常常“胃氣痛”,抱怨得跟個孩子一模一樣,“喏,這只胃脹得像只球!”
可也許所有讓劉峰死愛的,都是假象的林丁丁。』
可惜林丁丁并不是小孩一樣天真純潔,她有一顆如同那年多數女生一樣攀附錢權的心。她不是沒被人抱過的女孩,甚至為了討好不同的男朋友,兩塊別人送的手表要來回換著帶以免他人生氣。
值得嗎?
張愛玲說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因此也相信,劉峰在彌留之際大概依舊在心里惦念過林丁丁,那份惦念早已超越被視作肉欲的觸摸,它是最純潔的青春悸動,是初見,是始終。
而同樣是那樣的年齡,另一位動情而愿至死方休的人,大概還有何小曼。她太早失去關愛,早已懂得了悲哀。在其中嚴歌苓說,悲哀是文人們對世界愛不起、恨不動的常態心情。小曼逝去的父親是文人,如此心態或許早就流進她心里。
再婚的家庭使她成為受人唾棄的拖油瓶,如此一來,性格養成了孤僻與卑微的姿態,身上多于旁人的汗味又疏遠了太多人,只有劉峰,與那些可怕的偏見逆行,接納并愿意幫助他。于是那次舞蹈上扶在腰間的觸摸,化為了小曼久違的溫暖關心。
王菲唱過,有一點幫助,就可以對誰傾訴。有一個人保護,就不用自我保護。
小曼是封閉了自己太久,無人傾聽了太久,無處倚靠了太久,才在劉峰這棵人人口頭贊頌的蒼天大樹活雷鋒下,真正知道了溫暖。
她和別人的感覺不同。他人站在劉峰這棵大樹下是習以為常的占便宜乘涼,而小曼,是充滿感激,溢滿感情的體會,理解,生情。
但他們,不是男歡女愛你情我愿的感情。太有責任的人不會隨意釋放自己太多的愛欲,劉峰是之一。他一生唯一認可的靈肉合一是林丁丁,哪怕她白蓮花裝虛假,哪怕她毀了他的前途,哪怕她害他顯些丟去性命。
對于感情,越是深情仿佛越是諷刺。
但為此我們更能看見這樣一個甚至偏執的情種劉峰,歲月從來沒有在他的心上打磨出任何缺點。唯一讀到的缺點,大概就是他騙小曼說林丁丁給他寄了封信訴說她的現況,這點倒也像起了我們虛榮的每個人。
但我們無權指責一個比我們好太多的人。
太多人看完電影的感觸是對好人太憐惜,呼吁大家做好人,甚至列下理由告訴我們之所以做好人的原因。
其實做好人本來不是一部說教口頭語,我甚至有時也懶于與這個混亂的世界再多解釋。做好本分的,正當時的事,是我們自己本來該有的責任,我們沒法數著指頭說做好人會有多少好報,它常常是發自內心的本能。
因此如今這樣的世界,不說好事,只要少些戲精,世界早也安穩許多。最好更不要出現一些欺世盜名之徒,打著行好事做好人的名義而獲取自己的名與利。或許比起做好事,現如今,我們能相安無事的做好各自本職的事,就已是最好的狀態。
畢竟,再也不會有幾個人會如故事中的劉峰那般,哪怕頂著馬班長字字戳心的批評,還要無怨無悔地幫他做好那對新婚沙發。
這樣的劉峰,是再也不要一點回報了。而等他病倒時,卻躲了起來,本能的躲起來不愿多了他人的擔心與負擔。
自然我還是相信這世間有太多好人,他們心地柔軟,淹沒在人群中,出于本能而關愛著每個人。
也許等到某一天,我們不再標榜好人,也是對好人的拯救。他們只是更多了一份柔軟的內心,他們說到底,還是多情的人。
自然相較于憐惜好人,在這個故事中,我更憐惜那注定在時光中流逝的青春,光彩都被剝落在地,曾經的芳華都被新的生命踩在腳下,那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最終的悵惘。
從芳華到遲暮,故事里每個人都帶著些缺點又帶著些無奈入場又退場,特殊年代的青春造就了那平凡卻又別樣的人。
其實故事有意思是一大半都是蕭穗子這一主觀視角所強調的想象情節,她用了很多次提示告知我們那是不可靠敘述,卻偏是那個帶著想象力的故事情節,成了所有故事里不斷出彩的一段段情愫。
因情而起,各自離散,再見時卻已不再芳華如初。
這大概就是所有所有青春故事最唏噓卻也最真實的曲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