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始皇滅六國后,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范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為什么要從小篆入手
傅山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從書法史來看,楷書是從篆隸演變而來的,而楷書形成于一個漢字已經發展到規矩非常完備、規矩非常森嚴的時候,我們如果從楷書入手的話,很容易被這些規矩束縛住,導致很多人寫出的楷書都千篇一律。
線條是書法的核心,在所有的書體里面只有篆書是改變線條本身質量的書體。練好小篆就是練好書法的線條,為今后寫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選什么帖
《嶧山碑》也稱《嶧山刻石》,現存于西安碑林,它展示了秦王朝頒布的“書同文”的標準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頒布的規范化官方字帖,被后世推為小篆的代表作。
嶧山碑局部
初臨《嶧山碑》
每字必勾中線,以求字形精準。運筆堅守“逆、頓、提、推”就是逆鋒起筆、頓筆、提筆、推筆
采用手工毛邊紙,蒙在字帖上勾中線,然后再用毛筆沿著中線書寫。
一、用鉛筆勾畫好中線
二、再用毛筆沿著中線書寫
三、完成,寫完六個字
四、寫完再跟原貼進行對比
學習書法,你會學會堅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堅持不懈的日積月累!
歡迎來到聰聰墨香屋,和我一起趣玩書法,通過寫字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由”藝術無窮魅力“發布,2017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