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許多問題,有的能找到答案,有的卻不能。
但唯有一種,不管問出口還是收獲答案,都會讓你心痛不已。
那便是問心。
我是誰?我該怎么辦?我能去面對嗎?為什么世界對我會是這樣?為什么無能為力的這么多?……
每一次的問心,其實都是邁向認識自己的一步,伴隨的,卻是與現實大相徑庭想象中的世界,割裂的陣痛。
像褪繭,一層一層,難言的痛咬著牙承受。
我有輕微社交恐懼癥。這篇文章沒開始前的三個鐘頭,又一個爽約電話的掛斷,我才意識到。是的,我在恐懼社交。雖然朋友圈行文長年段子吐槽,雖然給人印象總大大咧咧凡事不在乎,雖然人情世故似乎略通,雖然有這么多的雖然,但不能抵擋這樣一個事實。
我害怕,社交。
害怕在人前露出不如自己所預期的模樣,害怕被人看穿,害怕又一次承受失去的傷害。
這不該是我。
但,這就是我。
獨生子,因兒時家貧多逢變故導致對人不敢隨意傾注信任,每一次的付出總渴望得到積極回應,大抵是命,每一次錯誤疊加在另一次的錯誤,最終累積成,善用對現實的美好期待遮蓋看向真實的目光。誠如你二字能夠概括,虛偽。是的。對任何事物都能隨意放棄的我,很虛偽。
朋友很少,一事無成,這些惡報,竟從未被陷入自己締造的夢的我察覺。如今深思,惶恐之余,不知道應該慶幸還是唏噓。
為什么?
有問,便有答。
與其他問題另一方面的不同,心,永遠盛放著答案,一如雨后甘霖。當我意識到,我的問題來源于何,他的真實現狀是什么時,其實我已經知道,該怎么解決。
那便是。
每個人都由經歷締造,如果你愿意,他會是你一路前行留在時間海的足跡,只不過風景有些苦澀;如果不,他便是你身上的擔子,裝滿委屈、痛苦、難堪以及疲倦。一切在你,在我。
我當然可以找到讓自己心安的無數例子與道理,但找不到能騙過內心的解釋。
吳宗憲有句話說的很棒:“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它;逃避一個問題,它就會變成兩個,繼續逃避,它只會越來越多。”
我拿起了手機,從今夜起,讓一切多一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