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不僅是期望他們長大后能改善家里的生活,光宗耀祖,更重要是希望他們有一份正經的職業養活自己。現代也一樣,只不過我們這里說的是讀書!
人人都希望多讀點書,以后上一個好的大學,特別是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那樣就能改變自己的一生,同時也不會辜負父母的悉心培養。
考上重點大學尚且困難,更何況要某得一份好工作,但有些人總不按常理出牌。我們聽過北大畢業養豬的,也見過重點大學回家種地的,這不,又有一個一本畢業,還是高校輔導員,辭職做起了鞋匠。
28歲的焦少華來自安陽滑縣的一個農村家庭。2013年,焦少華考入河南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大學期間,從小就熱愛籃球的他,將更多課余時間放到了籃球場上。訓練時間長,球鞋成為一件消耗品,有時候鞋底開膠、鞋面破損,丟了可惜,他就到處找地方修,但專修籃球鞋的商家并不好找。于是,焦少華索性從網上購買了修鞋工具,照著B站上的視頻,一點點摸索著修復。“那時候,想要買一雙球鞋往往要省吃儉用幾個月。因為沒錢,我還買過別人的二手鞋,拿回來補一補也能穿很長時間。”焦少華說,大學四年,他時常無償幫同學們修復一些球鞋,“換個耐磨片、氣墊什么的,很簡單的。”
2018年,焦少華到鄭州一家洗鞋店從事擦皮鞋工作。接觸到一些傳統修鞋項目后,他萌生了進軍球鞋修補行業的想法。為了有更多時間學習球鞋修補、改色、翻新等技術,他應聘進鄭州工商學院成為一名輔導員。此后,他在距學校五公里左右的地方租下一間房,利用周末時間從事修鞋工作。沒想到,第一次開張,他就把別人的鞋修壞了,“是一雙aj11的星空灰配色漆皮鞋,其實漆皮鞋是最難修的,但我當時不了解,覺得不就是噴上漆嘛,后來不管我怎么噴都不亮,漆皮還開裂了,最后只能賠錢。”焦少華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球鞋修復的過程非常繁瑣,根據不同分類選擇不同步驟,至少有四五十項修復方式,這都需要一一學習。為此,焦少華曾跑到上海、遼寧等地學習如何修復球鞋的漆片與底片,如何給鞋子噴漆等技藝。
2019年10月,已經完成創業前所有積累的焦少華下定決心,辭去輔導員的工作,開始創業之路。父母對于他的決定十分不理解,“他們總是將修鞋想成以前路邊給人修鞋的老大爺的職業,我媽很反對,覺得我一個本一畢業的大學生去給別人修鞋,臟不說,能掙多少錢?”焦少華苦笑著說,“但我一直是一個固執的人,最后他們也接受了。”
焦少華的店開在鄭州東大學城某條商業街上,店內一整面鞋架上都擺滿了籃球鞋,墻上有各式籃球明星的涂鴉及海報。一張海報上寫著“我們修復的不是球鞋,是一段故事”,這是焦少華對于修復球鞋這項工作的看法。他告訴記者,每一雙球鞋陪伴我們的都是一段人生歷程,打過的比賽、喜歡的女孩、獲得的成就,這些發生過的事都會在腦中閃現,“每一雙鞋,多多少少都會讓我們想起那些年在球場發生的一些事。”
焦少華修復的球鞋中,限量版、簽名款不在少數,“某某球星簽名紀念款,價值1萬多元;前女友送的禮物,前女友要結婚,把鞋修好還回去……很多讓我幫忙修的球鞋都承載著回憶。”修鞋過程中,焦少華也遇到不少讓他哭笑不得的事情,“有個男孩訂制了刻有姓名的情侶鞋,訂制完后,二人分手了,男孩讓我幫忙把球鞋上的姓名磨去。”
焦少華滔滔不絕地給記者講著那些球鞋背后的故事,“還有一次印象很深刻,有個女孩拿來一雙鞋,說是她父親生前送給她的生日禮物,鞋子壞了,她舍不得扔,希望我能把它修復好,留作紀念。”焦少華說,這是從業至今,他修復得最仔細的一雙球鞋,“當時也沒收她的錢,覺得挺有意義的。”
焦少華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目前修復的鞋子訂單多數來自線上,每個月大概能修兩百多雙籃球鞋,“清洗、換鞋底、換氣墊是比較常見的,換色、翻新是比較難的部分,涂層顏料配色需要一定技巧。”焦少華說,修鞋的價格幾十元到上千元都有。小到用棉簽一點一點擦鞋底,大到用機器打磨、烘烤,每個流程他都要親力親為。
“打球的基本都有腳汗,拿過來的鞋大部分都很臭,有些修復需要加熱,吹風機一吹,那個味真受不了,得放在那通風兩天,再去修它。”盡管如此,修鞋時焦少華還是只得把這些“臭鞋”捧在懷里認真地完善每一個細節。“修鞋用的處理劑、膠水等化學用品,揮發后都是有毒氣體,即便我們都戴著口罩,還是能聞到很濃的味道,其實對身體很不好。”焦少華說,他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一天要洗幾十次手,但已經習慣了,不覺得苦,“我對球鞋是真的喜歡,所以也不覺得有什么了。”
憑借高超的修鞋技術,焦少華如今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初、高中學生群體客戶,有4個固定員工,收過18個徒弟。焦少華告訴記者,一個月修鞋能賺一萬多元,一個徒弟的培訓費是5000元,對比之前的工作,目前靠著修復球鞋已獲得可觀的收入。父母也改變了對于他“不務正業”的看法,經常去店里幫忙。
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大高校都推遲了開學計劃,上門精洗、修鞋的學生客源基本沒有。于是,焦少華開始在短視頻平臺發布修鞋視頻,做直播指導別人修鞋。每次開直播,都有不少人在直播間與他交流關于球鞋的那些事兒,很多人問著問著,就成了顧客。隨著網上人氣越來越高,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店里的快遞已讓他應接不暇。焦少華的業務范圍也從單純的洗護、修復,延伸到了改色、涂鴉等多個方面。
在焦少華店里干了一年多的高女士告訴記者,對于工作焦少華從不馬虎,他對球鞋修復的耐心深深地影響了她,“平時我們也會遇到一些球鞋修復的新問題,他沒有說過一句不行,他會不斷探索、研究,就算是賠錢,也會用一切方法將球鞋修好。”高女士補充道,“這在一般的球鞋店是不可能發生的。”
高女士說,有個上海客戶為了感謝焦少華,付了修鞋的錢外,還寄了一些特產給他。可以說,焦少華的手藝得到了眾多客戶的認可。平常,焦少華叮囑店里員工對待客戶要溫柔一些,“客戶信任我們才會將鞋寄來,我們要對得起客戶的信任。”
自從在短視頻平臺發布作品后,網友慢慢了解到焦少華辭職修鞋的故事,一些網友評價他“大學白讀了”,對于這些網絡評論,焦少華覺得并沒有傷害到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們說他們的,我做自己的,我修鞋憑勞動和技術吃飯,不丟人。”焦少華說,因為喜歡打籃球,對球鞋感興趣,從事球鞋修復工作,更多的是源于他個人的堅持與熱愛。
修球鞋這個行業慢慢興起,焦少華算是比較早接觸這個行業的一批人。他認為,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接觸籃球更多,更懂籃球文化,和年輕人有共同語言。未來,焦少華希望能將修鞋店做得更加專業化、標準化,發展一些連鎖店以及培訓業務,“沒啥大目標,就想把修鞋這一件事干好。”
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去做自己喜歡的,并且又能賺到生活費,何樂而不為呢?先破后立,才能發家致富!